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射阳湖

射阳湖

古名射陂。在今江苏淮安、宝应、建湖三市县间。《水经·淮水注》 韩江: “东北通射阳湖。”《旧唐书·地理志》 楚州山阳: “县东南有射阳湖。”《舆地纪胜》 卷39楚州: 射阳湖,“ 《元和郡县志》云: 在山阳县东南八十里。汉广陵王胥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即此也。今谓之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萦回三百里”。《清一统志 · 淮安府一》 引 《县志》: 射阳湖 “阔三十里,周三百里。其南北浅狭,而东西深广,府境东南积水,皆汇于中,复灌输于淮以入海”。后逐渐湮没,今仅存一些沼泽。


古湖名。在今江苏省北部里运河和串场河之间,跨宝应、淮安、盐城、建湖、阜宁等县市之境。唐宋时萦回三百里(《舆地纪胜》楚州引《元和志》)。《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称“射陂”。《左传》哀公九年(前486年)杜注称“射阳湖”。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前486年)后,至东晋永和中,江淮运道自广陵(今扬州市西北)北出,必东北经此湖折西北达山阳(今淮安市)。或云汉建安中陈登穿沟,凿樊良、白马湖,毋须经此湖。隋以后至宋时或为运道所经。唐大历时于此置官屯田,旋停废。地势低洼,为附近地区众水所汇,由淮入海。明代以后,黄淮交涨,高、宝一带河堤溃决,并注于此;又因“潮沙溢入,淤浅且过半”(《读史方舆纪要》)。万历时疏导下游由庙湾(今射阳县东)入海。不果。清乾隆中曾予以疏浚。清末已淤。


猜你喜欢

  • 松梁山

    又作嵩梁山。即石门山。在今湖南张家界市南三十里。《初学记》 卷8引 《吴录》 曰: “松梁山,山石间开处,容数十丈。其高,以弩射之,不及其上。”

  • 东庐山

    亦名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南二十里东庐山。《寰宇记》卷90引山谦之《丹阳记》云:“溧水县西八十里有庐山,与丹阳分岭。俗传严子陵结庐于此。或云山形似庐舍,因以为名。”《舆地纪胜》卷17谓之东庐山。即江苏

  • 堂乐洞

    古名桃花洞。在今湖南吉首市西二十里,寨阳西南二里。《清一统志·乾州直隶厅》: 桃花洞“在厅西北十五里。有石室。洞口桃花甚盛”。相传清乾嘉间,湘黔苗民起义军杨鼎元部曾在洞内打造兵器,俗称 “打铁洞”。1

  • 南景门

    十六国北凉都城姑臧城 (今甘肃武威市城) 城门。《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蒙逊母车氏疾笃,蒙逊升南景门,散钱以赐百姓。”

  • 石窑镇

    亦名麻夫镇。今陕西麟游县西麻夫镇。《方舆纪要》卷55麟游县:石窑镇“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石窑巡司,为戍守处”。清废。

  • 始平县

    南朝宋置,属始平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北魏属南白水郡。后废。古县名。(1)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改平陵县置,治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属扶风郡。十六国前秦移治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茂陵东常道村。北魏永

  • 凤化县

    明正德七年(1512)置,属思恩府。治所迁徙无常。嘉靖七年(1528)移治三里(今广西上林县东北三里镇)。八年(1529)废。古县名。明正德六年(151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西南乔村,嘉靖

  • 榆谷

    在今青海尖扎县西北境黄河南岸。《后汉书·西羌传》: 永元年间,“校尉邓训遣兵击迷唐,迷唐去大、小榆谷,徙居颇岩谷。…… (聂尚) 乃遣驿使招呼迷唐,使还居大小榆谷”。

  • 房山县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井州。治所即今河北平山县。《元和志》 卷17房山县: “因县北房山为名。” 大业初属恒山郡。唐属恒州,至德元年 (756) 改为平山县。②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

  • 赤亭

    ①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魏书·田益宗传》:景明初,“萧衍建宁太守黄天赐筑城赤亭”。即此。②一作赤沙亭。在今湖南华容县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侯景将任约“至赤亭。六月,甲辰,(胡)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