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宝应县

宝应县

唐上元三年 (762) 改安宜县置,属楚州。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旧唐书·地理志》 载: “肃宗上元三年建已月,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仍改安宜为宝应。” 南宋宝庆三年 (1227) 升为宝应州,不久改宝应军。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置安宜府,二十年 (1283) 复改宝应县,属高邮府。明属扬州府高邮州。清属扬州府。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


在江苏省中部、京杭运河东岸。属扬州市。面积 1467.5 平方千米。人口91.9万。辖14镇、2乡。县人民政府驻安宜镇。南朝齐置安宜县,治今县西南。属阳平郡。以县治临近安宜溪而名。唐初迁治白田(现址)。唐上元三年(762年),因献“定国宝玉”十三枚,改年号为宝应,遂改县名安宜为宝应,治今址。《旧唐书·地理志》:“肃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县得定国宝玉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仍改安宜为宝应。”南宋升宝应为州、军。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置安宜府,二十年府废仍名宝应县,属高邮府。明属高邮州。清属扬州府。1914年属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3年5月始属苏中一专署,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二专署。1948年12月以后,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泰州、扬州专区。1960年析白马湖、宝应湖、大汕子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属扬州市。地处黄淮平原,属苏北里下河碟形洼地,地势西高东低。以京杭运河为界,运西属高宝湖地区,运东属东荡圩区。有宝应湖、射阳湖、广洋湖、獐狮荡等湖荡。宝射河、大溪河、营沙河、朱马河、大三王河等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棉花、油菜籽为主,并产蚕茧。盛产水产品,特产荷藕、慈菇等,荷藕产量为全国之冠。有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食品、汽车、电机、橡胶、塑料等工业。京沪高速公路、淮江公路纵贯南北。宝建、宝金公路横穿东西。京杭运河、宝射河等航道连接淮阴、镇江、兴化、盐城、建湖等航线。名胜古迹有八宝亭、纵棹园、汉射阳故城遗址、九里—千墩汉墓群、抗倭战场遗址等。纪念地有宝应县烈士陵园、曹甸烈士陵园等。


猜你喜欢

  • 八平城

    唐代通海城路上的要站。在今云南蒙自县城附近。唐代安南北往拓东城、阳苴咩城交通中途站。即今云南省蒙自县,一说即今个旧市北鸡街。《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从边州入四夷》安南通天竺道:安南经禄索、龙武等州,

  • 台怀镇

    清置,属五台县。即今山西五台县东北八十五里台怀镇。清置巡司于此。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面积189.2平方千米。人口 8630。镇人民政府驻台怀,人口 3000。因位处五台山中部,五峰环抱,故名。镇人民

  • 林邑县

    唐贞观九年 (635) 置,为林州治。寄治驩州之南境 (今越南义静省境)。后废。

  • 洋子江

    即扬子江。初指今江苏扬州市与镇江间长江河段,后发展为仪征以下长江,最后通称长江为洋子江。古水名。又作扬子江。原指今江苏省扬州市附近的长江江面,后泛称整个长江。参见“扬子江”。

  • 南日寨

    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清一统志·兴化府》: 南日水寨 “在莆田县东南吉了之东,滨海。明洪武初置于南日山下,北遏南交湖井之冲,南阻湄洲岱屿之阨。景泰以后移于此,名仍其旧,而旧寨遂废”。在今福建省莆田市东

  • 彭戏氏

    又作彭衙、衙。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十里南彭衙村、北彭衙村。《史记·秦本纪》: 武公元年 (前310),“伐彭戏氏”。《正义》: “戏,音许宜反,戎号也。盖同州彭衙故城是也。”

  • 桃村市

    亦作陶村市。即今浙江武义县西南六十里桃溪镇。明景泰初移鲍村巡司治此,嘉靖中废。民国时置桃溪镇。

  • 和舍市

    即今海南省临高县南和舍镇。清置巡司于此。即今海南省临高县南和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移博铺港巡检司治此,改名和舍巡检司。

  • 汤泉镇

    ①金置,属牟平县。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东南四十里龙泉镇。②又名香泉镇。北宋置,属乌江县。即今江苏江浦县西北三十里汤泉镇。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西北部、老山北麓、滁河两岸。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2.8万。

  • 三官寺

    亦名三官台。即今湖南慈利县西九十里三官寺乡。三国吴置溇中县于此。集镇名。在湖南省慈利县西部、烂船溪汇入索水处。三官寺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600。始名三官坛,以有祀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坛得名;后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