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郡
①北魏孝昌初置,属司州。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熊州。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北魏孝昌初置,治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嵩县、洛宁、新安等县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熊州。
①北魏孝昌初置,属司州。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熊州。
②东魏兴和中侨置,属义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北魏孝昌初置,治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嵩县、洛宁、新安等县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熊州。
1938年置,属四川省。治所在今四川喜德县东南米市镇。次年属西康省。1952年改设喜德县。1955年属四川省。1938年由越嶲县析置,治今四川省喜德县东南米市。原属四川省,1938年划归西康省。195
即今吉林与朝鲜分界之图们江。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3:图们江,“满洲语图们色禽:图们译言万也;色禽,河源也。亦曰土门,或称豆满,皆同音而异译, 非有数江, 亦非一江而数名也”。
即今青海兴海县南曲石安河。《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 穆鲁乌苏河 “源出索诺木达什岭,北流四十余里,折东北,合南来之密喇河,北来之萨尔哈卜齐海、阿尔昂诸水,东流入黄河”。
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兴凯湖西南源之莫河。《清一统志·吉林一》:勒富河“西曰们河,在(宁古塔)城东南五百五里。又西曰苏扎哈河,在城东南五百十五里。源俱出苏扎哈窝集,南(应为东北)流入兴凯湖”。
即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史记·赵世家》: 赵襄子元年 (前475),“北登夏屋”。《正义》 引 《括地志》 云: “夏屋山一名贾屋山,今名贾母山。在代州雁门县东北三十五里。”即“贾屋山”。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南八台乡境。道光《城口厅志》卷4:八台山“厅西二百三十里交太平县界,山极雄厚,上下六十里,即后江发源于此”。《明史·张令传》:张献忠转入柯家坪,围张令,“急令参将张应元、汪之凤从八台山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西屿坪之北约四里。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头巾屿“形如角巾”。
北宋置,属通泉县。在今四川射洪县南小榆乡小榆坝。
在北京故宫乾清宫东庑。为清代皇子读书处。原称尚书房,道光年间改为上书房。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皇帝均曾在此就读。
即今江苏吴县西南藏书镇 (善人桥)。明嘉靖 《吴县志》 卷4: 县西有善人桥。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吴县西有善人桥市。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吴县西有 “善人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