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渠
一名定都渠,或作定渚渠。在今山东平度市南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36平度县: 定渠 “与州东北之药石水及石渎河合流入胶水”。
一名定都渠,或作定渚渠。在今山东平度市南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36平度县: 定渠 “与州东北之药石水及石渎河合流入胶水”。
亦名虞阪、颠軨、颠陵阪。在今山西平陆县北。《水经·河水注》: 虞城 “北对长坂二十许里,谓之虞坂”。《寰宇记》 卷46安邑县 “中条山” 条:虞坂,“周武王封吴太伯之弟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
在今四川西昌市境。《旧唐书·地理志》:越嶲 “有越水、嶲水”。《寰宇记》 卷80越嶲县: “此地有越水、嶲水为名。”
亦作毛甸子。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毛甸子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宽甸县马拨十四处,“一在距葡萄梁三十里毛甸子”。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10: 宽甸县帽甸子产金。
清置,在今新疆温泉县西,博尔塔拉河南岸。道光 《新疆识略》 卷11: 雅玛图卡伦,“此小卡伦东至鄂托克赛哩安达拉卡伦一百四十里”。
初指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一带。或称台员、大员,或称台湾。清俞正燮《癸已类稿》卷9《台湾府属渡口考》称,明万历年间,官府文告始正式采用台湾之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扩大至包括承天府治所即今台南市一带。清
在今河北任丘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13任丘县: 唐堤 “高阜绵延凡十余里,以障水患,盖亦以唐河而名”。又 《清一统志 · 河间府二》:唐堤 “自赵哥庄抵大务四十余里。宋县令唐介所筑”。
一名绵水、洪山水。在今山西介休市东。源于绵山,西北流入汾水。《水经·汾水注》:“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径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
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50固始县:白牙山“山产桑,中弓材”。
即今河南项城市西南十四里南顿镇。西汉置南顿县于此。明初废入沈丘县,景泰初设巡司于此。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故江陵县) 东南。《宋史·河渠七》: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监察御史都民望言: 荆南江陵县东三十里,沿江北岸古堤一处,地名黄潭。建炎间邑官开决,放入江水,设以为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