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远县

安远县

①西晋太康六年(285)置,属郁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柳江及红水河中游一带。南朝宋属桂林郡。南齐以后废。

②南齐建元初分雩都县置,属南康郡。治所在今江西宁都县南。永明八年(490)并入虔州。梁大同十年(544)复置,移治今江西安远县南。隋开皇中废。唐贞元四年(788)复置,属虔州。治所又移今安远县。南宋属赣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废,至大三年(1310)复置,属宁都路。明属赣州府。民国初属江西赣南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③隋开皇间置,属驩州。治所在今越南河静省河静东南一带。大业初属日南郡。后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南德州。贞观十三年(639)后废。

④唐初置,属唐林州。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高尚南。至德二年(757)改为柔远县。

⑤北宋景德二年(1005)改安京县置,属钦州。治所即今广西钦州市。南宋为钦州治。元为钦州路治。明洪武七年(1374)废入钦州。

⑥辽置,属通州。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北。金废。


(1)古县名。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改安京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南宋后历为钦州、钦州路治。明洪武七年(1374年)废入钦州。(2)今县名。在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面积 2375 平方千米。人口34.6万。辖8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欣山镇。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析雩都县地于安远水南置安远县,治今址。因水得名。《寰宇通志》:石城县“因安远水而名”。属南康郡。隋省入雩都县。唐贞元四年(788年)析雩都三乡及信丰县一里复置,属虔州。南宋属赣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并入会昌县,至大三年(1310年)再置安远县,隶宁都州。明隶赣州府。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赣南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赣州专区,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1970年属赣州地区,1998年属赣州市。地处赣南丘陵山区,武夷山、九连山余脉绵延地带,地势东、西部高,中、东北部低,基隆嶂与九龙嶂为赣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濂江河自南向北流入贡江,镇江河自北向南流入东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大豆、甘薯、烟叶、西瓜、柑橘、油茶等。森林资源丰富,为省重点林业县,特产九龙茶、松香、香菇。有钨、铁、锌、石灰石等矿。工业有采矿、机电、农机、陶瓷、化工、制药、饲料、木材等。信寻、安老、赣安、右版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宋代无为塔、莲花岩、永镇桥、东江源头三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纪念地有毛泽东和朱德旧居、尊山围烈士墓等。


猜你喜欢

  • 罗县

    战国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汨罗市西北。因罗子国为名。西汉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南朝梁属岳阳郡。隋属巴陵郡。《新唐书·萧铣传》: 大业十三年 (617) 巴陵校尉董景珍等推县令铣为主起兵,铣自称

  • 拾万场

    亦名十万里场、百千街。在今四川大足县东南六十里拾万镇。清光绪十九年 (1893),余栋臣率反洋教义军在此与清军激战。

  • 二户来镇

    即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北二户来镇。清宣统《怀仁县志》卷3:二户来在“城西六十里”。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北部。面积375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心,人口 2100。因清初有车、毛两户

  • 三角湖

    在今江苏淮阴县西。《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清河县:“三角湖在县西北八里。四围高阜,水潴其中,雨潦涨溢,则注于大清河。”

  • 乐乡城

    ①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51邓州“东阳城”条下:“《志》云,州南三十里有乐乡城,本汉之乐城县,属南阳郡。后汉省。”②在今湖北松滋县东北四十八里涴市镇。《晋书·杜预传》:太康元年(28

  • 西集

    即今北京市通县东南四十里西集镇。清于此设义仓,为香河县入京要道。集镇名。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南部、龙河北岸、枣滕公路两侧。西集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407。该村始建于春秋时期,因地处古盟台西,名西暨

  • 汭水

    ①在今山西蒲县南。《尚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水经·河水注》:“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径历山下。……汭似非水名,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

  • 水西墟

    即今福建宁化县东北水茜乡。《清一统志·汀州府》 “南平寨”条下:“又北安寨,在县东北九十里。宋置。本名苦竹寨,亦绍定六年移置改名……今为水西墟。”

  • 容裘水

    俗名洛水。即今陕西勉县东南养家河。北入汉水。《水经· 沔水注》: 容裘溪水 “南导巴岭山,东北流……又北径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

  • 马蹄寺石窟群

    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河西岸。石窟群包括北寺、南寺、金塔寺、上中下观音寺和千佛洞等七窟。开凿年代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年代较早的有金塔寺东、西窟和千佛洞第1、2窟。窟内造像题材和造像样式与迁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