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陵
一名女娲墓。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东八里侯村。《寰宇记》 卷43赵城县: “女娲墓在县(治今赵城镇) 东南五里,高二丈。按 《城冢记》: 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
一名女娲墓。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东八里侯村。《寰宇记》 卷43赵城县: “女娲墓在县(治今赵城镇) 东南五里,高二丈。按 《城冢记》: 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
即今广东增城市西南新塘镇。《清一统志·广州府二》: 新塘沙贝村 “在增城县西南。本朝乾隆十九年,设主簿驻此”。即今广东省增城市西南新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水师驻防。
在今河南沁阳市北二十里。《元和志》卷16武德县:故大斛关“在县北 一百六里大行山上”。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北,为太行山险隘处。
在今云南师宗县北。《方舆纪要》 卷115师宗州: 锁北门山 “在州北十二里。二峰高耸,经行其间,如门扃然”。
在今山西太谷县西南。《清一统志 ·太原府一》: 胡谷水 “西北入祁县界,合侯谷水”。
即今浙江鄞县南姜山镇。清光绪《鄞县志》 卷2 《市镇》 引 《乾道图经》 称: 宋代县南有姜山里、姜山村。并载: 姜山村 “距城二十五里”。
明洪武五年(1372)改八舟军民长官司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北二十里八舟。后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属贵州卫。十二年(1414)属黎平府。清以后废。
古道路名。北魏筑,以道出灵丘县,故名。北起今山西大同市,南越恒山,灵丘县以下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河北定州市,为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魏书·太祖纪》:天兴元年(398),“发卒万
①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57保安县:三岔沟“涸溢不时,水涨则注于吃莫河,通于洛河”。②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方舆纪要》卷63凉州卫:三岔沟“在卫东南。成化中,土达满四作乱,四本名俊,明
即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三里河,注入黔江处为武宣县故址(今旧县村)。《明史·地理志》 武宣县:“旧治阴江。宣德六年三月徙于高立。”《清一统志·浔州府》“新江”条:“又阴江、东乡江,源出东乡,皆南流入潭江。”
又作阳安关口。即关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三国志·蜀书·姜维传》:“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