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山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十五里。纡回起伏,凡景奇胜。《元和志》卷29龙溪县:“县东十五里至山,险绝无路。”《清一统志》谓即好景山。
②一名石虎山。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漳浦县:好景山在“县西北一里,县治枕其麓。 一名石虎山, 以山巅有石如虎也”。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十五里。纡回起伏,凡景奇胜。《元和志》卷29龙溪县:“县东十五里至山,险绝无路。”《清一统志》谓即好景山。
②一名石虎山。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漳浦县:好景山在“县西北一里,县治枕其麓。 一名石虎山, 以山巅有石如虎也”。
一作濝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南。《后汉书·邓禹传》: 建武元年 (25),“禹自箕关将入河东”。《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杨奉等“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又称濝关。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
即今江苏仪征市东朴席镇。明隆庆《仪真县志》卷3:朴树湾镇“在县东三十里”。
①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寰宇记》 卷152甘州: “北至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峰,总三千七十八里。”②在今福建南靖县东。《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南靖县: 峡口山在 “县东十五里。两山相夹如门,
亦作兀剌海城、兀郎海城。西夏建,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南狼山隘口。《元史·太祖纪》:二年 (1207),“再征西夏,克斡罗孩城”。四年(1209) 又攻西夏,“克兀剌海城”。即“兀剌海城”。
一作蔽。西周时邑,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国语· 郑语》: 史伯谓郑桓公曰,“若克二邑 (虢、郐), 邬、 弊、 补、 舟、 依、 、 历、 华, 君之土也”。即“蔽”。
①在今福建龙岩市东。明《八闽通志》卷8《地理·山川》:龙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②在今河南新密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7密县:龙岩山“在
在今四川广汉市东。《方舆纪要》 卷67汉州: 绵江堰“在州东。《志》 云: 州境有西水、龙井、天生、粟米、坤江等六十七堰”。
秦置。西汉初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汉书· 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 “淩水所出”,因名。元鼎四年 (前113) 改为泗水国,封常山宪王子商为王,都此。东汉复为淩县,属广陵郡。西晋属下邳国。
唐置,在今山西榆社县南四十五里与武乡县接界处。《新唐书·地理志》 潞州武乡县: “北有昂车关。” 《资治通鉴》: 唐天复元年 (901),朱全忠将“ (氏) 叔琮入天井关,进军昂车”。《方舆纪要》卷4
在今河南信阳县南。《方舆纪要》卷50信阳州:九渡河“源出鸡翅山,溪涧萦委,沿溯九度,亦曰九曲河,经州南二十五里有卧牛河合流焉,谓之双河,又东北流合于浉水”。浉水东北流,注入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