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湖

太湖

①又名西湖、大湖。即今北京城西南莲花池。《水经·㶟水注》:“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方舆纪要》卷11顺天府:太湖在“府西南四十里,广袤十数亩,旁有二泉涌出,经冬不冻,东流为洗马沟”。

②古称震泽。亦名具区。又有笠泽、五湖等名。在今江苏南部,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中有岛屿数十个,以洞庭西山和马迹山最大。湖水主要收纳西南荆溪、苕溪诸水入湖,东部通过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南厍口、太浦口诸港,分别经由望虞河、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黄浦江等河道泄入长江。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太湖“吐吸江海,包络丹阳、义兴、吴郡、吴兴之境,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称焉”。

③在今安徽太湖县西。《寰宇记》卷125太湖县:“太湖水源出县西稻积山,东南流入大江。”《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太湖“在县西南。县西诸山溪之水钟而为湖,东南流经望江县,入于大江。今为平陆”。

④在今河南商城县北。《方舆纪要》卷50商城县:太湖“在县北四十里。周五里”。


(1)湖名。古称震泽,又称具区、笠泽、五湖。《吴郡图经续记》:太湖,“其所容者大,故以‘太’称焉。”苏浙界湖。大部水面在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市辖境内。形似西突新月,湖西南岸平滑呈圆弧形,东北岸曲折多湖湾、岬角。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一说系由构造断陷—海陆交替—出流堰塞—经淡化而成的潟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3米,湖面海拔3米左右,蓄水量51.4亿立方米。湖中有岛屿51个,面积 89.7 平方千米,以洞庭西山最大,面积79.8平方千米。西南纳苕溪、荆溪诸水,入湖河流计有160余条,水量丰富。出湖河港有59条,主要经浏河、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泄入长江,成为江南水网中心,兼具蓄洪、航运、养殖、灌溉、旅游等功能。地势低洼,时有涝灾,已兴建环湖大堤、太浦河、望虞河等水利工程。建有太湖大桥。水域辽阔,烟波浩淼,湖、山、岛、洞等自然风景优美,有蠡园、鼋头渚、三山和东、西洞庭山等胜景,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银鱼、红橘,东、西山杨梅、白果和白沙枇杷、碧螺春茶享誉国内外。(2)集镇名。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北部,北濒太湖。属织里镇。人口 5130。为原东湖镇人民政府驻地。民国时曾置义和镇,1956年为义皋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8年置镇。2003年撤销。以北濒太湖得名。产稻、蚕茧、淡水鱼等。特产银鱼、鲚鱼、白虾、百合。有丝绸、服装、针织、皮鞋、铸件等厂。商贸颇旺。有公路通市区,河运便利。


猜你喜欢

  • 三注山

    即三柱山。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作“三注山”。

  • 纯留

    亦称屯留。本为赤狄留吁国,晋景公七年(前593)灭之,更名纯留。在今山西屯留县南十二里古城村。《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即此。古邑名。故留吁国,晋灭之为邑,又作屯留。在今山西省屯留县

  • 赤沙城

    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寰宇记》卷35中部县:“赤沙城在县西七十里。古戍城也。”

  • 陈留县

    ①秦置,属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二十六里陈留镇。《汉书·地理志》 注引臣瓒曰:“宋亦有留,彭城留是也。留属陈,故称陈留。”西汉为陈留郡治。西晋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汴州。大业初属梁州。

  • 太平乡

    即今广东梅县西北梅西镇。明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梅县西北石正一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移太平乡巡检司治此。

  • 大石岭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7永宁县:大石岭在“县东北五十里”。②在今辽宁辽阳市南。《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大石岭“在司南十五里”。③在今河南伊川县境。《周书·裴宽传》:北魏末,“乃将

  • 胥浦县

    ①西汉置,为九真郡治。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东山县阳舍村。南朝宋属九真郡。唐武德五年 (622) 为胥州治。九年 (626) 属南陵州,天宝中废。②南朝梁置,属吴郡。治所在今上海市金山县西南胥浦塘。寻省。

  • 乾元殿

    在今河南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交界处的东北角。本隋乾阳殿旧址,唐麟德二年 (665) 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址造乾元殿成,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则天垂拱四年 (688) 毁乾元

  • 头道沟

    ①在今吉林长春市北。本一小村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辟为南满铁路终点之长春驿区域。后成为中东、南满、吉长三铁路之枢纽。②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北。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3:珲春河“少西沙金沟河、荒沟河

  • 鸦髻山

    一作丫髻山。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关口山” 条下: “其东南曰鸦髻山,有飞燕洞,容百余人,乡人尝避兵于此。” 《清一统志·宁国府一》:丫髻山 “在宁国县东南八十五里。南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