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津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即今河南息县东北五十里白土店乡。清郑元善《宦豫纪事》:“《擒徐升记》云,汝宁府守、汝阳县令、罗山县令皆率众至白土店。”
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属河州。在今甘肃临夏市东南十五里。金废。
在今江西宁都县北。《寰宇记》卷108虔州虔化县:“虔化水,源出吟山。”《清一统志·宁都州》:吟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十六国前凉张骏置,治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骆驼城。一说在今高台县西南。《十六国春秋辑补》卷81后凉录: 后凉大安元年 (386),张大豫 “求救于岭西诸郡, 建康太守李, ……起兵应之”。
元置,即今广西永福县西南大石。
唐置,在今江苏泰州市。《寰宇记》 卷130: 海陵监“煮盐之务也。唐开元元年置海陵县为监,于海陵县置泰州,以辖其监。皇朝开宝七年,移监于如皋县置,从盐场之近便也”。
一名东山。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十八里。《晋书· 郭文传》: 郭文自王导西园 “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寰宇记》 卷93临安县: “临安山,县取此为名。南有郭文举宅基。” 晋谢安亦隐居于此。
一名钓台。在今安徽黟县南。《方舆胜览》 卷16徽州黟县: 钓台 “在黟县南十八里。亦名浔阳台。相传李白尝钓于此”。
唐天宝元年(742)改廓州置,治所在广威县(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六十里黄河北岸)。辖境相当柜青海尖扎、贵德二县及化隆回族自治县西部地。乾元元年(758)复为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廓州置,治
明洪武三年 (1370) 降贵州置,属浔州府。治所即今广西贵港市。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广西卷: 贵县 “以宜贵山名也。宜贵山在县北,故又名北山”。民国初属广西苍梧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古旧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