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获山
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大获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南宋淳祐三年(1176)修筑此城,移阆州治此。《元史·宪宗纪》:八年(1257)帝伐宋,十一月“进攻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即此。
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海拔599米。森林茂密。古人来此打猎收获甚大,故名。山上原有城,南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淳祐三年(1243年)制置使余玠增修。
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大获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南宋淳祐三年(1176)修筑此城,移阆州治此。《元史·宪宗纪》:八年(1257)帝伐宋,十一月“进攻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即此。
在四川省苍溪县东南。海拔599米。森林茂密。古人来此打猎收获甚大,故名。山上原有城,南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淳祐三年(1243年)制置使余玠增修。
清宣宗道光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清西陵内。
今俄罗斯鄂毕河上游支流比亚河捷列茨湖东南支流之一。《清一统志·科布多》: 阿勒坦淖尔 “在科布多城北,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东北。绰尔齐河、沙克尔河、巴什库斯河、阿斯巴图河,俱出阿勒坦淖尔乌梁海旗,合北流潴
唐武德四年(621)分桐庐县置,属严州。治所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五十四里分水镇。《寰宇记》卷95分水县:“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七年(624)省。如意元年(692)改为武盛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分水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中裕陵西侧。是高宗乾隆皇帝部分后妃的葬地。葬有皇后、皇贵妃等三十六人。被贬的皇后乌喇那拉氏和容妃(即香妃) 均葬于此。
①三国魏文帝置,属豫州。治所在弋阳县(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地。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属豫州。北魏属东豫州。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属光州,治北
(1)古地名。又作新港庄。本台湾土著番社名。即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新市乡。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吴球在此谋起事,不成,被杀。(2)集镇名。(1)在江苏省靖江市东北部、夏仕港汇注长江处。属斜桥镇。人
在今广东东莞县西南。《宋史·地理志》: 广州东莞县有 “静康等三盐场”。在今广东省东莞市西南。北宋属东莞县。
亦作黾厄、 厄、 渑厄、 黾隘、 隘、黾塞。春秋时淮、汉之间重要隘道。即今河南信阳县西南平靖关。《左传》: 定公四年 (前506) 冬,
亦作孛罗、普剌、怕剌。宋、金时为西辽属地。在今新疆博乐市附近。元耶律楚材《西游录》:“既过瀚海军千余里,有不剌城,附庸之邑三五。”即此。
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之纳林川、黄甫川。《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右,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碱水出长城西碱谷,南入湳水。……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