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县
1913年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平塘县西北大塘乡。1920年直属贵州省。1936年迁治通州里(今平塘县西南通州镇)。1942年与平舟县合并为平塘县。
旧县名。1913年由定番州属大塘州判所辖地方析置,治大塘(今贵州平塘县西大塘镇)。1936年迁通州(今贵州平塘县西南通州镇)。1942年撤销,与平舟县合并,设置平塘县。
1913年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平塘县西北大塘乡。1920年直属贵州省。1936年迁治通州里(今平塘县西南通州镇)。1942年与平舟县合并为平塘县。
旧县名。1913年由定番州属大塘州判所辖地方析置,治大塘(今贵州平塘县西大塘镇)。1936年迁通州(今贵州平塘县西南通州镇)。1942年撤销,与平舟县合并,设置平塘县。
隋大业元年(605)建于洛水上。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正南洛水上。《尔雅》:“箕斗之间为天汉之津。”故名。《元和志》卷5:“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
①明洪武中改兴州置,属北平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承德市滦河镇西南。永乐元年(1403)移治迁安县(今河北迁安县)。后废。②在今河北迁安县城内。《方舆纪要》卷17永平府:兴州右屯卫“在迁安县城内。本置于口
①北周改华陵县置,属监利郡。治所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东。隋属南郡。唐初废。②唐武德三年 (620) 置,属怀州。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三十二里紫陵镇。四年 (621)废。古县名。北周置,治今
春秋楚邑。在今湖北钟祥市东。《左传》:桓公八年(前704),“楚子合诸侯于沈鹿”。即此。古邑名。春秋楚邑。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左传》桓公八年(前704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即此。
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北沙门村。《清一统志·卫辉府》:西沙门镇“在延津县西二十里。其东十里为东沙门镇。明弘治中,改置香台巡司于此”。
①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分梁国置山阳国,立梁孝王子定为山阳王。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改为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巨野县南六十里)。辖境相当今山东巨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鱼台以西
又名登山、东门山。在今湖北咸宁市东。《清一统志·武昌府一》:东高山“在咸宁县东 一里。为邑之镇”。
在今甘肃泾川县北。《魏书·尒朱天光传》:北魏建明元年(530),“(万俟)醜奴弃岐州,走还安定,置栅于平亭”。即此。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北魏建明二年(531年),万俟丑奴为尔朱天光所攻,自岐州北走安定
即今广西柳州市东南隅隔江驾鹤山。唐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古之州治在浔水南山石间,今徙其水北。……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
又作察罕脑儿站、昔宝赤站。元上都至大都南驿路第三站。在今河北沽源县北小红城古城 (元察罕脑儿行宫) 东闪电河旁。明初仍为开平卫南路驿站。后废。在今河北省沽源县东北大红城。因地近察罕脑儿,故又称察罕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