圂城
疑为团城之讹。在今山东沂水县城。《资治通鉴》: 南朝宋泰始三年 (467) 八月,“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戍圂城”。而 《魏书· 地形志》 南青州: “治团城。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可证。
约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北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戍守圂城,即此。
疑为团城之讹。在今山东沂水县城。《资治通鉴》: 南朝宋泰始三年 (467) 八月,“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戍圂城”。而 《魏书· 地形志》 南青州: “治团城。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可证。
约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北魏东徐州刺史成固公戍守圂城,即此。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安民县置,属延州。治所即今陕西延川县东南延水关。神龙元年(705)改名延水县。
①西汉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五十里屯字镇。东汉为安定郡治。《后汉书·刘玄传》: 建武元年 (25),方望与安陵人弓林 “乃于长安求得 (定安公) 婴,将至临泾立之,聚党数千人,望为丞相,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五里。北魏太和八年(484) 建嵩阳寺。唐改为观,五代周始作书院。宋改天封观。元至元间改名嵩阳宫。院内有古柏三株,相传汉武帝登嵩时封三将军。柏今存其二。大将军柏周长约六米,二将军柏周长
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其都城在今新疆焉耆县西南紫泥泉。三国时为焉耆国所并。(尉yù) 西域古国名。汉时王治尉犁城,一说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南紫泥泉一带。属西域都护。后为焉耆所并。
在今安徽安庆市东北长风乡。《寰宇记》卷125怀宁县:“长风沙在县东一百九十里。置在江界, 以防寇盗。元和四年入图经。李白《长干行》云:‘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即此是也。”唐、宋长江中沙洲,为航行
在今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北门管驿巷。《方舆纪要》卷92黄岩县:丹岩驿“在县治东。旧在县东北三里,宋曰永宁驿,乾道三年又改为仁风驿,元因之,明初改今名”。
在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七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81镇溪千户所: 南阳堡 “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守”。
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改民复县置,为夔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城。明郭子章《郡县释名》 四川卷下: 奉节县 “以其奉山南东道总管节制” 而名。北宋景德三年 (1006) 徙治今奉节县。南宋
唐至德二年(757)置,治所在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市)。乾元元年(758)改为升州。唐至德二载(757年)置,治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京、句容、溧水等市县及安徽省当涂县地。属江南东道
在今湖北宜城县西沶水入鄢水 (今蛮河) 之口。《水经·沔水注》: “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 《晋书·怀帝纪》: 永嘉四年 (310),荆州刺史王澄 “独以众进至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