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即陶唐氏。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尧都平阳,于 《诗》 为唐国。”

②商伐方国。祁姓。相传为尧的后裔。故址在今山西翼城县西二十里唐城村。为周成王所灭,后为其弟叔虞的封地。《史记·晋世家》: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春秋后迁都鄂邑 (今山西乡宁县)。

③夏、商邑。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左传·昭公元年》: 子产曰: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迁实沈于大夏,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指此。一说在今山西翼城县南。

④周诸侯国。姬姓。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左传》: 宣公十二年 (前597),“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杜注: “唐,属楚之小国,义阳安昌县东南有上唐乡。” 《史记·楚世家》 谓 “楚昭王灭唐”。

⑤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北。《春秋》:隐公二年 (前721),“公及戎盟于唐”。杜注: “鲁地。高平方与县西有武唐亭。” 《清一统志·济宁州》认为,唐或棠即今山东鱼台县旧治 (县西旧城集) 东北十二里之武唐亭。

⑥春秋周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前519),“尹辛败刘师于唐”,即此。

⑦一作阳。春秋北燕地。在今河北唐县东北。《左传》: 昭公十二年 (前530),“齐高偃纳北燕伯款于唐”。即此。经文作 “”。


(1)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为其首领。《帝王世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2)古国名。(1)商代方国。相传为祁姓,尧的后裔。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唐城村,一说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为周成王所灭,后为其弟叔虞封国。后以尧墟南有晋水,改称为晋。(2)姬姓。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被楚所灭。(3)古邑名。(1)又称棠。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年):“公及戎盟于唐。”即此。(2)又作阳。春秋北燕邑。在今河北省唐县东北。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款于唐,即此。(3)春秋周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尹辛败刘师于唐。”即此。


猜你喜欢

  • 越王城

    ①辽置,属祖州。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辽史·地理志一》 祖州: “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西伐党项、吐浑,俘其民放牧于此,因建城。”②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十二里会稽山之阴。《左传》: 哀公元年 (

  • 惠宁寺

    在今辽宁北票市东南下府乡下府村。是一座喇嘛寺院。建于清乾隆初年,后经多次重修。有戏台、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正殿、密宗殿、舍利殿及东西配殿等,规模宏伟。是北票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关东镇

    北宋置,属阌乡县。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西。以在潼关之东而名。古镇名。北宋置,在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西。以在潼关之东得名。当豫、陕交通要冲。《金史·地理志》:陕州灵宝县领关东镇。

  • 七星岭

    在今湖南宁乡县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80宁乡县:七星岭“有七峰插天”。

  • 白鹤山

    ①在今浙江临海市东南。《寰宇记》卷98临海县:白鹤山“在县东二十里。上有深湖,中有磐石,前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乱”。②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北二十六里。《寰宇记》卷94引《吴兴记》云:“昔乌程人姚紾化为白

  • 纳里哥

    又作亦里干、纳里干。元代东北民族,分布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特林至江口南北一带。《元史·世祖纪二》:至元元年(1264),“征骨嵬。先是吉里迷内附,言其国东有骨嵬、亦里干两部,岁来侵疆

  • 戛色

    即戛洒。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清咸丰九年 (1859) 李文学领导彝族起义,曾攻占此地。在今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清咸丰九年(1859年),李文学领导的彝族人民起义曾进据此地。

  • 河桥

    ①战国秦建。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之间黄河上。《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五十年 (前257),“初作河桥”。《正义》: “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②西晋泰

  • 巾子山

    ①即今浙江青田县南金鸡山。海拔1320米。《清一统志·处州府》:巾子山“在青田县南六十里。卓立如巾,为县境第一高峰”。②在今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东北招宝山西。《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巾子山“在定海县东北

  • 双峪岭

    在今甘肃定西县南。《方舆纪要》卷59安定县:双峪岭在“县南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