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吴郡

吴郡

①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汉书·高帝纪》:六年(前201),“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都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州王”。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汉书·灌婴传》:“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

②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上海市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以后逐渐缩小。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改为吴州。大宝元年(550)复为吴郡。陈祯明元年(587)改置吴州,隋开皇九年(589)移治今苏州市西南横山东五里,改为苏州。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复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苏州,七年(624)还治今苏州市。唐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吴郡。乾元元年(758)复改苏州。


(1)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汉书·高帝纪》:高祖六年(前201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史记·灌婴列传》:“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2)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属扬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上海市,浙江省长兴县、湖州市、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逐渐缩小。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改为吴州,大宝初复为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苏州为吴郡。


猜你喜欢

  • 护密国

    亦作护蜜国、护蜜多国。又名达摩悉铁帝。隋、唐西域国名。都城在摸达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瓦罕)。后徙都塞迦审城(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喷赤河西伊什卡什奴)。《隋书·裴矩传》:南道从鄯善“度葱岭,又经护密”。

  • 仙掌峰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六曲北侧。《清一统志·建宁府》 “天柱峰”条下:“天游峰在武夷六曲隐屏之后,其右为仙掌峰。”

  • 社头镇

    即今江苏金坛市西南五十里社头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坛县记: “社头镇在城西南五十里。”在江苏省金坛市西南部、社头河两岸。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社头,人口 6500。社头旧时

  • 东阳江

    兰江支流。一名吴宁溪水。亦名婺港。在今浙江金华市南。《元和志》卷26金华县:东阳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县界流入,一东自义乌县界流入,至县界南合为一,谓之东阳江”。金华江上源之一。在浙江省中部。南、北两

  • 夏墟

    或作夏虚。《左传· 定公四年》: “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命以 《唐诰》 而封于夏虚。” 其地有三说: (1)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西晋杜预注: “夏虚,大夏。今大原晋阳也。” (2) 在今山西

  • 金溪究

    即禁谿。今越南红河支流山阳河。《后汉书·马援传》 注: “ 《越志》 云: 徵侧兵起,都麊泠县。及马援讨之,奔入金溪究中,二年乃得之。” 《水经· 叶榆河注》: “后汉遣伏波将军马援将兵讨徵侧诗 (索

  • 李固镇

    北宋置,属魏县。在今河北魏县西南。《资治通鉴》:唐文德元年(888),魏博乱,东从训保内黄,求救于朱全忠。全忠“自白马济河,下黎阳、临河、李固三镇,进至内黄”。胡三省注:“薛史晋纪:邺西有栅曰李固,清

  • 韮园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十年 (385),前秦将李辨、都水使者彭和正 “屯于韮园”。秦王苻坚召之,不至。寻 “坚过袭韮园,李辨奔燕,彭和正慙,自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资治通鉴》

  • 木克得赫

    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东北黑瞎子岛的城子山头上。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7:乌苏里江东岸,北至混同江南岸旧设噶珊有“木克得赫”。

  • 临县

    明洪武二年 (1369) 降临州置,属太原府。治所即今山西临县。万历二十三年 (1595) 改属汾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在山西省中西部、黄河东岸,邻接陕西省。属吕梁市。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