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野县
即南壄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章水南岸。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始改作南野县。三国吴属庐陵郡。西晋属南康郡。隋初废入南康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江西省南康市西南、章江南岸。属九江郡。《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以攻越,“一军守南野之界”,即此。汉属豫章郡。三国、西晋属庐陵郡,后属南康郡。隋初废。
即南壄县。秦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章水南岸。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始改作南野县。三国吴属庐陵郡。西晋属南康郡。隋初废入南康县。
古县名。秦置,治今江西省南康市西南、章江南岸。属九江郡。《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以攻越,“一军守南野之界”,即此。汉属豫章郡。三国、西晋属庐陵郡,后属南康郡。隋初废。
即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巴尔喀什湖东北之阿亚古兹河,注入巴尔喀什湖。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爱古斯河 “发自朱尔库朱山 (准语: 朱尔,母狍也; 库朱,脖也。山形似之,故名),西流一百五十余里,有博
①西汉景帝五年 (前152) 改常山郡置,治所在真定县 (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平以南,曲阳、正定、藁城、赵县以西,内丘以北地区。元鼎三年 (前114) 复为常山郡。东汉永平十五年 (
即淄水。在今山东中北部。《周礼·职方》幽州: “其浸菑、时。” 《史记·河渠书》 云: 禹治水之后,“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即“淄水”。
在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西北六十里广南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于此设巡司。
又名刘宋屯。即今河北香河县东南三十里刘宋镇。《清一统志·顺天府四》:刘宋屯集“旧有土堡,今圮”。在河北省香河县东南部。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刘宋,人口 3600。传北宋末年徽、钦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割建乡城十四村及建蒂四村置,属建昌路。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境。二十六年 (1289) 废。
即今陕西陇县西咸宜关。《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六年 (920) 十一月,蜀将王宗俦等攻岐,“出故关,壁于咸宜”。即此。明正统中,因关山路阻,改设咸宜关,移巡检司驻守。即今陕西省陇县西咸宜关。《资治通
明永乐七年(1409)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初在三万卫城(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永乐后徙治辽阳城内(今辽宁辽阳市老城)。清废。明永乐七年(1409年)置,治今辽宁省开原市东北老城,后移治今辽阳市老城
①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26舒城县:云雾山在“县南四十里。山高耸, 云出必雨”。②在今湖北蕲春县北。《方舆纪要》卷76蕲州:云雾山在“州北七十里。山高耸尝有云雾”。③又名云浮山。即今
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百二十里。《舆地纪胜》 卷68常德府: 穿石山 “下有大窦,东西洞达,行人往来止息,可容百人”。明 《寰宇通志》 卷57称: “汉马援尝穿石窍以避暑,今可通水。春夏泛滥则江水自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