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址在今上海市宝山区西北。宋时因煮盐和烧窑而兴起的沿海港口。《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黄姚港“西接新泾,东北合五岳塘入海。嘉靖三十二年,倭贼自黄姚入刘家河,……盖其地迫近海滨,与太仓州接界,
在今河南南乐县北十八里。《方舆纪要》卷16南乐县:五花营,“唐时河北五镇尝会兵于此,因名。后人因其壁垒,聚居成镇”。
在今四川德昌县东南小高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西昌县:小高桥铺“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亦作鱼浮关、鱼凫关。在今四川叙永县东。《方舆纪要》 卷73永宁宣抚司: 鱼涪关在 “司东三里。洪武四年建。有兵戍守”。明著名诗人杨慎经此,题关门云: “华夷统镇连千里,黔蜀分疆第一关。” 清康熙时废。
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西通巢湖,东南流至裕溪口入长江。《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裕溪河“在无为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与和州分界。亦濡须水分流也。又名新裕口”。古称濡须水,又称运漕河。在安徽省中东部。是巢湖通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以产井盐而名。后废。
一作青莲墟。即今广东阳山县东青莲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移驻淇潭堡。
即今云南广南县东南九十里板蚌乡。清有经制外委驻此。壮语 “板” 为村寨,“蚌” 为低凹,“板蚌” 意即低凹的村寨。集镇名。在云南省广南县东部、平密河与西洋江交汇处。板蚌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200。
①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南东澳里。连横《台湾通史·抚垦志》:清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以宣武左右两军,分戍东澳、大南澳”等地。②又名清水濠。在今广东广州市清水濠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在今湖南望城县西北。自益阳县界流入,至此入湘江。《水经·湘水注》:“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杨守敬《水经注疏》疑“高口”即“乔口”之讹。唐杜甫有《入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