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硖山
古称夹石山。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与舒城交界处。《方舆纪要》卷26桐城县:北硖山在“县北六十里。有两岸相夹如关”。山南有北硖关。
古称夹石山。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与舒城交界处。《方舆纪要》卷26桐城县:北硖山在“县北六十里。有两岸相夹如关”。山南有北硖关。
古名白龟泉。在今安徽怀远县城南郊。唐贞元年间(785-804),因泉内曾有一只白龟流出,因以得名。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与其子同游,并留有《涂山荆山记所见》诗:“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见此泉
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之安宁河。《汉书·地理志》 台登县:“孙水南至会无入若,行七百三十里。”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定西南夷,桥孙水以通邛莋。《方舆纪要》卷74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孙水“在司北。一名长河。源出
唐置,属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
1935年5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甘泉县析置,治临镇(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取“红色甘泉”之义。1937年2月与宜川县合并,设立红宜县。旧县名。陕甘苏区设。1935年由陕西省甘泉县析置。取“红色甘泉”之
一名洋河店。即今河南信阳县 (平桥镇) 东北三十四里洋河乡。民国 《重修信阳县志》 卷6 《塞堡》: 洋河店寨 “明初立市,本无寨,咸丰十一年……建修”。
即赛音诺颜部左翼右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南戈壁省诺莫冈西南。
在云南大理寺北二十里点苍山麓。明代至今称感通寺。明 《寰宇通志》 卷111: 感通寺 “在点苍山。旧名荡山寺,又名上山寺。有二礼拜石,上有手足痕”。《明一统志》 卷86大理府: 威通寺 “在点苍山四峰
一作落吾县。唐贞观五年 (631) 置,属羁縻阔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后废。古县名。唐贞观五年(631年)以党项部落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北。属同昌郡。后地入吐蕃废。
亦作古泥山、古宜山。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五里。《方舆纪要》卷109怀远县“九曲山”条内:“《志》云:县境有古尼山,峰峦环抱,岚气凝聚。”
在今北京市通县南门外。光绪 《通州志》卷2: 宝通寺,“明天顺七年,内监张文锋建,敕赐额名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