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州
北齐置,治所在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辖境相当今河北怀来、涿鹿、昌平等县地。北周改为燕州。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七年(624)复置,贞观八年(634)改为妫州。
北齐置,治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乾河南岸)。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涿鹿、宣化等县地。北周改为燕州。唐武德七年(624年)复旧名,贞观八年(634年)改为妫州。
北齐置,治所在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辖境相当今河北怀来、涿鹿、昌平等县地。北周改为燕州。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七年(624)复置,贞观八年(634)改为妫州。
北齐置,治怀戎县(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乾河南岸)。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涿鹿、宣化等县地。北周改为燕州。唐武德七年(624年)复旧名,贞观八年(634年)改为妫州。
明置,即今甘肃定西县西南内官营乡。
东魏武定六年 (548) 置,属南谯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境。后废。
①隋仁寿初改湖州置,治所在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大业初废。②唐乾元元年(758)改江宁郡置,治所在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等县地。上元二年(761
唐置,属蓬莱县。即今山东栖霞县治。金天会二年(1124)伪齐刘豫于此置栖霞县。在安徽省灵璧县中西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6万。镇人民政府驻杨疃,人口 2500。以自然村“杨疃”得名。1949年设杨
即板渚。在今河南荥阳市北牛口峪附近。《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津,谓之板城渚口。”即“板渚”。
1933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改宁都县置,驻宁都县城谌家祠 (今江西宁都县)。为纪念红五团副团长、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而命名。1934年10月废。旧县名。中央苏区江西省设。1933年1月由宁都县改名。以
南朝宋武父孝皇帝陵。在今江苏丹徒市东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卷25润州丹徒县:永兴宁陵“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金北边部族。即蒙元史料所载之散只兀(又作珊竹、撒勒只兀惕)部,是蒙古分部之一,与乞颜部为同族疏属。居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呼伦湖之东,辉河、伊敏河流域。
在今甘肃两当县东。《元和志》 卷22两当县: 鸑鷟山 “在县西二十里”。《清一统志 · 秦州一》: “ 《图经》 云,昔张果先生夏居豆积,冬居此山。《巩昌府志》: 在县东十五里,两峰秀耸,一名南岐,一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毛浴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27通江县:毛浴镇“在县东二十里。国朝康熙二年设守备,又有巡查公署”。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此置赤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