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墓
即五代汉高祖睿陵。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柏村西。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后晋时为河东节度使,开运四年(946)契丹灭后晋,他在太原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墓冢高10米。冢前有石俑、石兽,大部毁坏。东三十六里处有高后陵,西八里有其子隐帝颍陵。
即五代汉高祖睿陵。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里柏村西。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后晋时为河东节度使,开运四年(946)契丹灭后晋,他在太原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墓冢高10米。冢前有石俑、石兽,大部毁坏。东三十六里处有高后陵,西八里有其子隐帝颍陵。
即艮岳。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隅。宋徽宗筑。宋王偁《东都事略》:“政和初作寿山艮岳于禁城之东陬。”《方舆纪要》卷47:“初名凤凰山,后改寿山艮岳。上为华阳宫,峰峦嶂巘,洲渚池沼,皆以人力为之,穷奇极胜。后
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南龙邦镇东南。《清一统志·镇安府》 “频峒隘”条内:上勾隘“在(归顺)州西南七十里,皆接越南高平府界。有兵防守”。同治《广西通志》卷125上勾隘“两山峙立,中成夹道,扼要处砌石墙”。在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方舆纪要》 卷121黎平府: 陵溪关在 “府东九十里”。
在今浙江湖州市北。《方舆纪要》 卷91湖州府: 宜堰 “明初克宜兴,遣杨国兴出太湖,破张士诚于旧馆,又平宜堰口三十六寨”。即此。
西藏古地名。《新唐书·地理志》:“逻些在东,距农歌二百里。”地在今当雄县羊八井区,唐时吐蕃于此曾置驿站,“唐使至,吐蕃宰相每遣使迎候于此”。此地为吐蕃近畿重镇。
在今福建福清市东十五里海口镇北瑞岩山前岩上。上有瑞岩寺,北宋宣和四年 (1122)建。元代在寺西垣外利用岩石自然形态,巧妙凿成弥勒造像一尊,高约9米,宽约10米,全像造型比例准确,形神兼备,为石雕精品
即今河北井陉县西南十四里南张村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井陉县图: 东有南张村。正太铁路在此有支线通凤山 (称为凤山支线)。
亦名三水河。即今陕西旬邑县东南马栏河、三水河。《清一统志·邠州》:邠水“在三水县南。源出鄜州宜君县竞窝山,西南流径县城南,又西南流四十里入泾水。 一名师水。又名三水河。灌溉所资也”。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乌素图谷“在归化城西北二十里”。
①又名西津渡、京口渡。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部江边,为南北对渡口。《宋书·刘景素传》:元徽四年(476),刘景素攻京口,“时张保水军泊西渚”。即此。②亦作西陼、南堂西渚、鹦鹉州西渚。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