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河
当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洮儿河支流归流河。《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兀良河“源出沙漠,南流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东流入海”。《方舆纪要》卷18大宁卫:兀良河“在临潢北。《志》云:源出沙漠,东南流,入女真境,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
当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洮儿河支流归流河。《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兀良河“源出沙漠,南流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东流入海”。《方舆纪要》卷18大宁卫:兀良河“在临潢北。《志》云:源出沙漠,东南流,入女真境,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
即阿拉坦额莫勒。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驻地阿拉坦额莫勒镇。
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四十里华阳砦。《晋书·嵇康传》:“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
隋开皇三年 (583) 改郦县置,属邓州。治所在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元和志》 卷21:“因县界内菊水为名。” 大业初属南阳郡。唐初废。开元二十四年 (736) 复置,移治今内乡县北六十里。五代周
即南平綦江等处长官司。治所即今四川綦江县。《明史·地理志》 綦江县: “元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改为县。”
①洛水支流。源出河南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至偃师县南入洛水。《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二经》:“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汉书·地理志》 弘农郡卢氏县:“熊耳山在东,
即今安徽宣州市北百余里狸桥镇。清光绪《宣城县志》 卷4: 狸头桥 “在蒋山。里人徐凤建”。丁文江 《中华民国新地图》 安徽宣城县东北固城湖有狸头桥。
唐武德七年 (624) 置,治所在南宁州 (今云南曲靖市北十四里三岔)。辖境北有滇东北,东有贵州普安、兴义,西至怒江,南抵盘江、曲江。贞观六年 (632) 废。开元初复置,辖境仅当今滇东及贵州西缘。天
即今山东鄄城县治鄄城镇。旧属濮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1931年于此置鄄城县。
①西汉高帝置,为清河郡治。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 (葛仙庄) 东南。东汉废。西晋复置,属清河国。北魏移治今山东临清市东北。隋属清河郡。唐属贝州,永昌元年 (689) 移治永济渠东孔桥 (今清河县西南),开
周代姬姓国。为鲁附庸。在今山东金乡县南偏东三十五里。《春秋》:隐公二年(前723),鲁国卿“无骇帅师入极”。即此。古国名。西周、春秋封国。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南。《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年):鲁“无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