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史记·赵世家》:“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䘏为太子。”即此。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

②秦亡后项羽封赵王歇置,都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辖境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以东、阴山以南地区。后赵王歇改王赵(即常山), 另立陈余为代王,寻为刘邦所灭。

③汉高帝六年(前201)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将云中郡划出,增辖太原郡及由云中郡东部析置之定襄郡。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太原市南)。景帝三年(前154)代国唯余太原一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


古国名。(1)春秋时立。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后襄子以其地封其侄赵周为代成君。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攻灭赵,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后六年,又为秦所灭。(2)西汉初同姓九国之一。高祖六年(前201年)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去云中郡,以云中郡东部分置定襄郡,属代国;益太原郡,并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辖境约有今山西省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省蔚县、阳原、怀安等地。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即汉文帝。其后代国疆域日削,景帝三年(前154年)惟存太原一郡地。元鼎三年(前114年)国废。


猜你喜欢

  • 巴渠县

    ①南朝宋置,属巴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下八乡(下八庙场)。《寰宇记》卷137巴渠县:“以境在巴州宕渠内,故为巴渠县。”隋开皇初废。唐永泰元年(765)复置,属通州。太和三年(829)属开州,四年

  • 临颍驿

    在今河南临颍县西。《方舆纪要》 卷47临颍县: “临颍驿,今在县治西。明初置。”

  • 静惠山

    在今四川大邑县北二里。《方舆胜览》 卷56邛州: 平云亭 “在大邑之静惠山”。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3大邑县: “本志,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

  • 金满州都督府

    唐永徽五年 (654) 以处月部置,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后废。

  • 琵琶山

    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南。《元和志》卷39广武县: 琵琶山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北凉沮渠蒙逊恃其强,阴谋图周,周乃拥众南保琵琶山,即此也”。《寰宇记》 卷151广武县: 其山 “峻崄曲折,有似琵琶

  • 白基山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三十二里。《方舆纪要》卷123安南卫: 白基山“巍峨挺秀,旁有削壁”。

  • 白虎殿

    汉长安未央宫殿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成帝死此。《汉书·外戚传》 载:“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即此。

  • 八境台

    在今江西赣州市北章、贡二水合流处。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宋郡守孔宗翰作《南康八境图》。苏轼《八境图序》云:“《南康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作石城,城上楼观台榭,东望七闽,南望

  • 神电卫

    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置,属广东都司。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成化三年(1467) 电白县迁治于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电白县东电城。属广东都司。清雍正三年(1725

  • 上棘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右师城上棘,遂涉颍”。《水经·颍水注》:“颍水又径上棘城西。”古城名。春秋郑地。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