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什刹海

什刹海

在今北京市内。前海、后海、西海的总称。最初是积水潭的一部分,元代南方运来漕粮直接停泊于此。明初扩建京城,上游淤塞,湖水面缩小,呈三个相连的小水面,即前海、后海、西海,俗称后三海。《清一统志·顺天府二》:积水潭“自明初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二,积土日高,舟楫不至,是潭之宽广,已非旧观。故今指近德胜桥者为积水潭,稍东南者为什刹海,又东南者为莲花泡子,其始实皆从积水潭引导成池也”。


在北京市西城区北海以北。元代原是一条自西北斜向东南的宽长水面,与通惠河相通。明初上游淤废,水面缩小,形成3个相连的水面,俗称后三海(西海、后海和前海)。总面积34公顷,以后海最大。明清时另称前、后海为十刹海。因后海北有明万历年间建十座庙宇得名。现通称什刹海。湖边曾修许多亭台楼阁。1949年后多次疏浚,辟为公园。


猜你喜欢

  • 宋西县

    南齐置,属百梁郡。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境。隋开皇初废。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属瓦梁郡。隋初废。

  • 安流县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都昌县置,为东海郡治。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北齐废。

  • 柏林村

    即今山西闻喜县西南柏林乡。1943—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置稷麓县治此。

  • 靳江

    古名瓦官水。为湘江支流。源出今湖南湘乡市北,东流经宁乡县东南部、湘潭县北部,至长沙市南入湘江。《方舆纪要》 卷80: 靳江 “在善化县西南二十里。自宁乡县流入,至此注于湘江。《志》 云:水流经楚大夫靳

  • 宝带桥

    一名长桥。在今江苏吴县东南十五里,跨澹台湖口。桥长一千二百丈。桥洞可通舟楫者五十有二,中间三孔较高,可通行大船。明陈循 《重建宝带桥记略》 云: 唐刺史王仲舒“鬻所束宝带以助工费”。故以为名。又称长桥

  • 西州城

    东晋元帝时筑。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朝天宫西望仙桥一带。因在台城之西,且为扬州刺史治所,故名。《晋书·谢安传》:东晋太元十年(385),羊昙为谢安所爱重,安薨后,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不觉至州门。

  • 坡州山

    在今广西田东县东南。《明一统志》 卷85向武州: 坡州山 “在富劳县北三里。山形如虎,又名虎山”。

  • 游安县

    南朝梁、陈间置,属绥建郡。治所在今广东怀集县西北。唐初改名洊安县。古县名。隋大业时置,治今广东省怀集县西北。属熙平郡。唐初为齐州治,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洊安县。

  • 风琶部

    宋代黎州诸少数部落之一。在今四川昭觉县南。《宋史·蛮夷传四》:黎州诸蛮“风琶部在州西南一千一百里”。

  • 石锉山

    在今陕西洋县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34汉中府:石锉山“山最高,顶石如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