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如
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时期在西藏全境建置名。吐蕃建政后,在境内原十余小邦故地统一设置了称为“如”的军政区域,即乌如(中央翼)、要如(左翼)、叶如(右翼)、如拉(分支翼)等,吐蕃灭亡后如亦不存。藏文史籍中一说吐蕃曾建五个如,即四如之外还于苏毗故地即今西藏那曲地区建有苏毗如,而在此后西藏官方文献中对前后藏地方仍每沿称乌思藏四如,未及苏毗如。
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时期在西藏全境建置名。吐蕃建政后,在境内原十余小邦故地统一设置了称为“如”的军政区域,即乌如(中央翼)、要如(左翼)、叶如(右翼)、如拉(分支翼)等,吐蕃灭亡后如亦不存。藏文史籍中一说吐蕃曾建五个如,即四如之外还于苏毗故地即今西藏那曲地区建有苏毗如,而在此后西藏官方文献中对前后藏地方仍每沿称乌思藏四如,未及苏毗如。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清一统志 ·韶州府》 “高桥营” 条: 黄土坑营 “在县西南江东南岸,均防江要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昆明市。清康熙七年(1668)废。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南州置,治所在南川县 (今四川綦江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綦江县及重庆市南桐矿区。乾元元年 (758) 复为南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州置。治南川县(今重庆綦江县北)。乾
清置,属榆次县。在今山西榆次市东八里源涡村。清时商业繁盛。古镇名。在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清为大聚落,是商旅止宿之地。
在今四川云阳县西长江滨。民国 《云阳县志》 卷5: 江水 “又东过盘沱,四溪口水自梨子坪北流注之。沱旁有市曰盘沱镇”。
在今四川小金县西新格乡境。《清史稿·阿桂传》:“僧格宗者,小金川门户也。甲尔木山梁为僧格宗要经。阿桂乘贼怠,潜赴墨陇沟,夜半大雾,袭据之,进逼僧格宗。”即此。
①汉代长安城内未央宫金马门的简称。《汉书·扬雄传下》: “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②即今福建金门岛。清同安县丞及金门镇总兵官驻此。《明通鉴》 附编: 清顺治七年 (1650) 秋八月,“明郑成功取厦门
又作平嘉山、彭家山。即今台湾东北彭佳屿。明夏子阳《使琉球录》:“过平佳山”,即此。古岛屿名。即今台湾省基隆市东北海中彭佳屿。明夏子阳《使琉球录》:“过平佳山。”即此。又作彭家山(见《顺风相送》)、平嘉
明洪武二年(1369)改河东山西道宣慰司置,治所在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九年(1376)改置山西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改置,治太原路(治今山西太原市)
在今新疆阿克陶县东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4蒲犁:阿普克里在“城东五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