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山摩崖石刻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南十五里。石刻多在突出岩石的侧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由山麓到极顶零星分布,共三十余处。大多为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手书。据《魏书·郑道昭传》 载:道昭字僖伯,少而好学,博览群书,称“一代文宗”。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为山中诸刻之冠。碑文记其父郑羲生前事略,长达一千三百余字。石刻书法谨严浑厚,虽属魏体,但近于楷书,具有从汉隶向楷书过渡的特点,为历代书法家、金石家所推崇。1988年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南十五里。石刻多在突出岩石的侧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由山麓到极顶零星分布,共三十余处。大多为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手书。据《魏书·郑道昭传》 载:道昭字僖伯,少而好学,博览群书,称“一代文宗”。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为山中诸刻之冠。碑文记其父郑羲生前事略,长达一千三百余字。石刻书法谨严浑厚,虽属魏体,但近于楷书,具有从汉隶向楷书过渡的特点,为历代书法家、金石家所推崇。1988年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陕西西安市北,唐太极宫西。宋敏求《长安志》 卷6: “宫城东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门,贞观二年勅左丞戴胄于掖庭西门简宫人出之。按: 掖庭宫盖高祖所起,宫人教艺之所也。”
即今广东高州市东北东岸镇。清光绪《茂名县志》卷2:“北之西七十里东岸墟。”
在今甘肃两当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59徽州两当县: 董真峪 “在县东南二十里,为县境之要隘”。
在今安徽天长市东北。《寰宇记》卷130天长军天长县:“唐开元二十九年于下阿村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为天长县。”在今安徽省天长市东北。唐初属高邮县。《资治通鉴》:唐武后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闻李孝
一名皇陂。在今河南长葛县西。《史记·魏世家》: 魏惠王元年 (前369),韩、赵 “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水经·温水注》: “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 《史记正义》 谓应是 “解县
在今湖南益阳市东南。《资治通鉴》:五代汉乾祐三年(950),楚马希萼争潭州,马希广遣将张晖屯益阳,希萼遣兵攻之,晖“遂自竹头市遁归长沙”。在今湖南省益阳市东南。《资治通鉴》:五代汉乾祐三年(950年)
在今河南卫辉市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卫辉府二》:蘧伯玉墓“在汲县西北三十里君子村”。春秋卫蘧伯玉居此。故名。
在今安徽南陵县西北,为漳河支流。《方舆纪要》卷28南陵县:西港水“源出工山朗陵之南,合诸水北流,经县西,谓之西港,分流自西南水门入城,绕县前过东市为中港,籍山之水合焉。其出西北水门与西港合者,又北为后
亦作小景山。在今陕西略阳县南,与大丙山相接。《寰宇记》卷135兴州顺政县:“大景山、小景山,景字本为丙,国讳改之,并在县东南七十里。”
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集集镇。清设集集汛,有外委驻守。乾隆五十一年 (1786),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大理栈兵败,携家走集集埔。1946年设集集镇。据刘枝万等纂 《南投县志稿》 说: “所谓 ‘集集’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