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国
东汉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置,治所在临济县(今山东高青县高城镇西二里)。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市及高青、博兴、广饶、桓台、寿光等县地。本初元年(146)改为郡,移治高苑县(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苑城镇)。西晋复改乐安国。南朝宋又改为郡。
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治临济县(今山东高青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市地。《后汉书·章帝八王传》:“永元七年改国名乐安。”三国魏改为郡,治高苑县(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西晋复改为国,南朝宋又为郡。
东汉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置,治所在临济县(今山东高青县高城镇西二里)。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市及高青、博兴、广饶、桓台、寿光等县地。本初元年(146)改为郡,移治高苑县(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苑城镇)。西晋复改乐安国。南朝宋又改为郡。
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治临济县(今山东高青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市地。《后汉书·章帝八王传》:“永元七年改国名乐安。”三国魏改为郡,治高苑县(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西晋复改为国,南朝宋又为郡。
俗称坍石桥。即今上海市奉贤县东北二十四里太日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奉贤县: “泰日桥镇在城 (今奉城镇) 西北二十四里。”
明代西藏羊卓雍的译称。元代分封乌思藏十三万户,以乌思 (前藏)、藏 (后藏) 之间的羊卓雍为一万户。明洪武二年 (1369) 曾沿元制于乌思藏置十三万户,十八年 (1385) 设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隶
即今福建光泽县北之西溪。《方舆纪要》 卷98光泽县: 杭川 “在县北。俗名大溪。源出县西七十里极高岭,东流合杉关、止马诸水,曰西溪。经雷公滩,以水石相激,滩声若雷也。又经县西八里之搪石滩,怪石攒矗,飞
①在今河南滑县、濮阳市境。《水经·河水注》:“河水旧于白马县南泆,通濮、济、黄沟。……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径鹿鸣城南,又东北径白马县之凉城北。又东南径濮阳县,散入濮水,所在决会,更
一作淦田市。即今湖南株洲县 (渌口镇)南四十四里淦田镇。原属湘潭县。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湘潭县图: 县东南有淦田塘。
在今广西龙州县南。《明一统志》卷85龙州:叫抱山“在州城南”。
亦作十里垒。在今河北赵县南一里。《元和志》卷17赵州平棘县:十方垒,“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讨羌无功,槛车征还。羌遂入侵河内,赵、魏间百姓相惊。北军中侯朱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等
即今广西河池市东北东江乡。明置巡司于此。(1)在山东省龙口市中部。面积56.9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东江,人口 4000。明成化年间,江姓兄弟迁来居住,取名江哥庄;后演变为江格庄。清末,
唐武德四年 (621) 置,为西利州治。治所即今云南永仁县。贞观十一年 (637) 为微州治。天宝后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云南省永仁县,属姚州。天宝末年废。
即峡山。在今广东清远市东北。《寰宇记》卷157广州清远县: 中宿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谭子和修海峤志云,二月、五月、八月有潮,上二禺峡逐波返五羊, 一宿而至,故曰中宿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