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春山
在今湖南桂东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方舆纪要》卷82桂东县:乌春山“峰峦攒聚,道径险僻。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
古山名。在今湖南省桂东县南。明正德中,土人龚福金等据此起事,十二年(1517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之。
在今湖南桂东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方舆纪要》卷82桂东县:乌春山“峰峦攒聚,道径险僻。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
古山名。在今湖南省桂东县南。明正德中,土人龚福金等据此起事,十二年(1517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之。
即永康县。在今四川安岳县南七十里。《旧唐书·地理志》 普康县:“后周永唐县。隋改为永康,移治伏强城,寻改为隆康。先天元年改为普康。”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 (447) 置,属河州。治所在勇田县 (今甘肃临洮县北七十里辛店乡康家崖)。后改为勇田县。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即今广东潮安县西北浮洋镇。清属海阳县。置巡司于此。即今广东省潮安县西南浮洋。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巡检司于此。
①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南百合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开平县南有百合墟。②即今广西那坡县南百合乡。《清史稿·地理志》:归顺州镇边县:“德窝水出县南,东南流,经百合墟。”③亦作博合墟、白合墟。即今广西横县
在今山东高唐县东门外。《方舆纪要》 卷34高唐州: 唐公沟 “成化中,屡有水患。知州唐桢因东北地下,浚沟注之,水患遂息,因名”。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市)。建文四年(1402)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七年(1409)徙治镇朔卫城(今山西左云县)。正统十四年(1449)移云川卫
在今云南施甸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18施甸长官司:秀岩山在“司(旧治)东南二里。岩下出泉,注于小罗窑河,北流经峡口洞而入澜沧江”。
在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东部,东岛之南。由三组暗礁组成品字形。水深15米多,亦为珊瑚质底。中国渔民向称仙桌、八辛郎。1935年公布名称为则衡志儿滩。1947年改称湛涵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