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司
即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三要镇。明、清置巡司于此。民国初置县佐。
即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三要镇。明、清置巡司于此。民国初置县佐。
在今河北邯郸市内。清光绪《畿辅通志》卷162:回车巷,“相传蔺相如引车避廉颇于此”。
在今蒙古国西南车车尔勒格东鄂尔浑河上源两河会合处。《元史·明宗纪》:天历二年(1239),帝和世㻋,正月“即位于和宁之北。……五月丁已朔,次朵里伯真之地。……庚辰,次斡耳罕水(今鄂尔浑河
明初改元哈散 (合散) 站置,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附近。明 《辽东志》 卷9: 海西东水陆城站有 “哈三城哈思罕站”。
明永乐二年筑城置戍,三年(1405)置卫,属直隶。在今天津市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汊口附近。因永乐帝于此渡河而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门外出土《重修三官庙碑记》:“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
即今湖北宜城市西北小河镇。当潼口河入汉江处。清同治《宜城县志》卷2:“小河口,在县北三十里。……京省通衢,商旅辐辏,今县市之一 。”
①隋唐以前,对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的惯称;另外,与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为江东相对而言,又可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即指此。②唐方镇名。广德二年(76
一名鸡台。又名弩台。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四里。《寰宇记》卷123扬州江都县:吴公台“在县西北四里。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弩台也。后陈将吴明彻围北齐东广州刺史敬子猷,增筑之,以射城内,号吴公台”。《隋书·炀
即区粟城。在今越南中部平治天省广治西北石杆河与甘露河合流处。《梁书·林邑国传》 误作区栗城。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史记·晋世家》:穆侯七年(前816),“伐条,生太子仇”。古邑名。西周、春秋邑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晋穆侯七年(前805年),伐条,生太子仇,即此。
一作磋布寺。在今西藏堆龙德庆县西。南宋淳熙十四年 (1187) 由喇嘛教噶举派 (白教)噶玛支系 (简称噶玛噶举派) 的创始人都松钦巴主持兴建。寺主噶玛巴 ( 《明史》 作哈立麻) 活佛曾受明朝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