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渡关
在今贵州遵义县(南白镇)东北三渡乡。《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三渡关“在宣慰司(今遵义市)东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三度关“有上度、中度、下度三关。(明)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 自平越进兵攻四牌、乾溪、旋水、天邦、三百落等寨,尽克之,长驱直抵疆界河,屯袁家渡,得降贼为响导,潜出小溪直抵黄滩关,乘胜追至西平张王坝及三度关,关系楚兵出入咽喉,应祥悉拔之”。
在今贵州省遵义县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之役,克三渡关,乘胜抵杨应龙最后据点海龙囤,即此。
在今贵州遵义县(南白镇)东北三渡乡。《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三渡关“在宣慰司(今遵义市)东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三度关“有上度、中度、下度三关。(明)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 自平越进兵攻四牌、乾溪、旋水、天邦、三百落等寨,尽克之,长驱直抵疆界河,屯袁家渡,得降贼为响导,潜出小溪直抵黄滩关,乘胜追至西平张王坝及三度关,关系楚兵出入咽喉,应祥悉拔之”。
在今贵州省遵义县东。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之役,克三渡关,乘胜抵杨应龙最后据点海龙囤,即此。
在今马来半岛北部。一说在今缅甸南部勃固附近。 《大唐西域记》 卷10 “三摩呾吒国”条: “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 有室利差呾罗国, 次东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国。”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卷1作郎迦戍国。
①秦置,为右北平郡治。治所即今天津市蓟县。《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汉高帝元年(前206)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即此。汉属右北平郡。三国魏属北平郡。北魏改属渔阳郡。隋开皇中为玄州治。大业末改为
唐永淳元年(682)置,属党州。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次年属平琴州。建中二年(781)复属党州。北宋开宝七年(974)废入南流县。古县名。唐永淳二年(683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西北。属平
西汉本始元年 (前73) 改胶西郡置,治所在高密县 (今山东高密市西南四十里前田庄)。西汉末辖境约当今山东高密市一带。东汉建武十三年(37) 省入北海国。西晋元康十年 (300) 复置,南朝宋改为高密
北宋建隆三年 (962) 置,属秦州。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四十五里渭河北岸。
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新市镇。《清一统志·叙州府二》:石角营巡司“在屏山县西。本朝雍正八年置”。地处西宁河注入金沙江东岸, 与云南绥江县隔江相对,为屏山县西险要之地。民国改设县佐。1951年改
即卓克采长官司。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南卓克基乡西索村。
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之一,称喀尔喀东路,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明末,喀尔喀蒙古左翼首领硕垒始号车臣汗。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入侵克鲁伦河地区,硕垒玄孙乌默客随其叔台吉纳木札勒率众投附清朝
在今河南范县南,西距濮城镇二十五里。《孟子·万章》: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 引 《括地志》云: “又有郾朱故城,在 (鄄城) 县西北十五里。” 即
唐咸亨四年 (673) 置,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五十里蓼坞西北柏崖山上。寻废。开元二十二年(734) 复置。《新唐书·食货志》: 玄宗乃于 “河清置柏崖仓”。即此。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柏崖山上。东魏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