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岩
①在今四川青神县南岷江东岸。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2青神县:“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称中岩焉。”俚谚云:“先有中岩,后有峨眉。”即言中岩名声早于峨眉。三岩间各相距数里不等,均有不少唐、宋以来摩岩佛像及题刻。
②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三岩办事处。藏语意为劣地。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清宣统三年(1911)置三岩委员,属川滇边务大臣。1912年改置武成县。
①在今四川青神县南岷江东岸。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2青神县:“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称中岩焉。”俚谚云:“先有中岩,后有峨眉。”即言中岩名声早于峨眉。三岩间各相距数里不等,均有不少唐、宋以来摩岩佛像及题刻。
②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三岩办事处。藏语意为劣地。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清宣统三年(1911)置三岩委员,属川滇边务大臣。1912年改置武成县。
唐贞观元年 (627) 置,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江安县南境。十三年 (639) 废入江安县。
北周置,治所在熊耳县(今河南洛宁县东北)。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置,治熊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县一带。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瓦屑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瓦屑墩镇在“邑西北三十里。昔张氏聚族于此。嘉靖间倭人寇毁张氏居,积瓦砾成墩,故名”。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泉州宣慰司置,治所在泉州路 (今福建泉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十八年 (1281) 迁治福州路 (今福建福州市),次年还治泉州路。二十年 (1283)复迁治福州路。大德
亦称土默特总管旗、土默特特别旗。1914年改归化城土默特都统旗置,设总管,属绥远特别区。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仍为左、右二翼。1928年属绥远省,仍是旗、县并存一地。1954年撤销归绥县建制,政区
唐圣历二年 (699) 置,属始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六十里剑门镇。《元和志》 卷33剑门县: “因剑门山为名。” 《寰宇记》 卷84剑门县:“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
在今河南郏县东北十余里。《水经·汝水注》:蓝水“东南流径纪氏城西有层台,谓之纪氏台。《续汉书》曰:‘世祖车驾西征,盗贼群起,郏令冯鲂为贼延裒所攻,力屈。上诣纪氏,群贼自降’。即是处”。
即今河北玉田县西南二十五里林南仓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4玉田县图: 西南有林南仓镇。民国时期,与鸦红桥、窝洛沽为县中三大镇。在河北省玉田县中西部。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
亦作吉力石。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岸的锦石 (格雷西)。公元15世纪以后为爪哇重要商埠。明马欢 《瀛涯胜览》 “爪哇国” 条: “杜板投东行半日许,至新村,番名曰革儿昔。原系沙滩之地,盖因中国之人来
唐末置,属桂州。治所在今广西临桂县西北五通镇东北。五代晋属溥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古县名。唐末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北。属桂州。北宋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