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子鄣山
古山名。《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盖出自古越人神话传说,义为在三天子都东面的屏障。约指北起今苏皖浙间的丘陵地带,南迄天目山南端今皖浙间新安江东岸山区。主峰在今安徽绩溪县境的大鄣山。秦鄣郡以此为名。
古山名。《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盖出自古越人神话传说,义为在三天子都东面的屏障。约指北起今苏皖浙间的丘陵地带,南迄天目山南端今皖浙间新安江东岸山区。主峰在今安徽绩溪县境的大鄣山。秦鄣郡以此为名。
①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南六十里柳树镇。《后汉书·岑彭传》:建武十一年(35),岑彭伐公孙述,“公孙述使其将延岑,吕鲔、王元及其弟恢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即此。三国蜀为
在今浙江平阳县东十八里仙口村。《方舆纪要》卷94瑞安县:仙口寨“在沙园所南,近平阳县之仙口山”。
三国蜀汉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四十里汉阳镇。《华阳国志·汉中志》: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桑下兵民也”。南朝梁废。古县名。三国蜀置,治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属梓潼郡。两晋及南
即今河北沧县东南二十七里七里淀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沧州图:东南有七里淀。即“七里海”。
唐方镇名。乾元二年 (759) 置,治所在郑州 (今河南郑州市)。领郑、陈、亳、颍四州。上元二年 (761) 废。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59年)置,治郑州(今河南郑州市)。上元二年(761年)废。
①在今湖南辰溪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辰溪县:龙门砦“宋初置寨于此。熙宁七年废。寻复置,元废。《志》云,砦旁有龙门涧,接麻阳县界。岩石峭峻,涧水深阻,砦因以名”。②在今广西象州县东北八十里大乐乡
一作蔽。西周时邑,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国语· 郑语》: 史伯谓郑桓公曰,“若克二邑 (虢、郐), 邬、 弊、 补、 舟、 依、 、 历、 华, 君之土也”。即“蔽”。
即括苍山。在今浙江仙居县东南。《隋书·地理志》: 永嘉郡括苍县有 “括仓山”,即此。
在今蒙古国西南。《汉书·匈奴传》:本始二年 (前72),伐匈奴,“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 ……度辽将军出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候水,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卤获马牛羊万余”。
在今江苏江阴市南马镇乡南旸岐村。徐霞客 (1586—1641) 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 人。是我国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22岁起游历天下名山,足迹遍及我国十七省区。明崇祯十四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