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七宝山

七宝山

①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三十里,与无为县接界。《方舆胜览》卷48无为军:七宝山“在巢县。濡须山谓之东关,七宝山谓之西关”。《方舆纪要》卷26巢县:七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与含山县界之濡须山对峙,相距十里。魏人筑西关于此,以拒吴处也”。

②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宋《淳祐临安志》卷8:“旧有七宝寺”,故名。《方舆纪要》卷90:七宝“即吴山西南面支峰也”。

③在今福建长汀县东南。宋置上宝场,采银锡,后废。明嘉靖《汀州府志》卷2 《山川》长汀县:七宝山“在县东南,出七宝,故名。下有上宝场。今废”。

④在今江西东乡县东。《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东乡县:七宝山在“县东十余里。旧常产银、铅,因名”。

⑤在今山东莒县北一百里。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5:七宝山“山出金银铜铁铅锡土,凡金银非此土不液,故曰七宝”。

⑥在今湖南浏阳市东。《方舆纪要》卷80浏阳县“大围山”条下:七宝山“其山产铅、铁矿,硼砂,青、胆二矾,土黄、吸针石,故名”。


古山名。(1)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区白马巷西、吴山南。以七宝寺得名。山顶有大观台。东麓有三茅宁寿观、白鹿泉,西麓有青霞洞等名胜地。(2)在今安徽省无为县东北,接含山县界。三国魏于此筑西关,隔濡须水与吴所筑濡须山上的东关相对。魏、晋、南北朝为兵争之地。(3)在今山东省莒县北约百里。出金、银、铜、铁、铅、锡、土,凡金、银非此土不液,故名七宝。(4)在今湖南省浏阳市东北。产铅、铁、硼砂、青矾、胆矾、土黄、碱石等七矿,故名七宝。明洪武中曾于此开设铁冶。(5)即“七岩山”。


猜你喜欢

  • 哲如宗

    即比如宗。今西藏比如县。藏文正字读音“哲如”,当地口语读比如。藏语意为母牦牛部落。

  • 右溪

    在今湖南道县西。唐元祐《右溪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引《府志》谓“有汴河池,其水流出,

  • 罝口关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三十里。《宋史·叛臣·吴曦传》: 南宋开禧二年 (1206),金人陷大散关,“曦退屯罝口”。即此。明置罝口巡司。

  • 营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大业二年 (606) 废入章丘县。唐武德二年 (619) 复置,属谭州。八年 (625) 废入平陵县。《寰宇记》 卷19历城县下引 《述征记》

  • 苦竹岭

    ①在今福建仙游县西北苦竹。明属永春县。《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永春县: 苦竹岭 “在县东,接仙游县界。嘉靖四十一年,倭自仙游来犯,义兵拒却之于此”。②在今福建宁化县北。《方舆纪要》 卷98汀州府宁化

  • 阿姆镇

    即今浙江余姚市东南四十四里河姆渡镇。原属慈溪县,1954年改属余姚县。1973年于此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遗址,证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同时也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

  • 东坡书院

    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中和镇东二里。北宋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谪居儋州(旧治在今儋州市西北中和镇)。初住桄榔漏屋,挚友黎子云让出私地为他盖房。次年新居落成,东坡名之为“载酒堂”,在此煮酒、论诗、讲学

  • 阿吉阑干

    在今新疆和田县南阿合阑干。清宣统《新疆图志》卷9:阿吉阑干“柴草无多,有三大石,倚石砌有围墙数个”。

  • 沲水

    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之沱江。《舆地纪胜》 卷58道州: 沲水,“ 《晏公类要》 云,源从九疑山沲洞出,自江华县女弦潭流经过营道县”。《明史·地理志》 江华县: “东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

  • 南广部

    北宋时居住于南广河中上游地区的少数族部落。在今四川高县、珙县、筠连、兴文等县地。《宋史·蛮夷传四》: “南广蛮在叙州庆符县以西,为州十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