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清 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哭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演出风云阵。”


【典源】《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擒)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今译】 战国时,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赶去对赵惠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长嘴鹬飞来,一口啄住了蚌的肉,蚌马上合拢蚌壳,把鹬的嘴紧紧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有死鸟了。’它们各不相让,谁也不能解脱。一位渔人走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如果燕、赵两国长久地争持不下,我担心秦国会坐享渔人之利。所以希望您慎重考虑。”赵惠王说:“你说的对。”放弃了攻燕的意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双方相持不下,两败俱伤,第三者因而得利。

【典形】蚌鹬、蚬鹬斗食、鹬蚌、鹬蚌持、鹬蚌亡、鹬蚌相持。

【示例】

〔蚌鹬〕 宋·梅尧臣《书窜》:“其间因获利,窃笑等蚌鹬。”

〔蚬鹬斗食〕 南朝齐·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蚬鹬斗食,日月朏精。矧在乘舆,宇拆宙倾。”

〔鹬蚌〕 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鹬蚌持〕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只说鹬蚌持,渔人候,傍观将利收。”

〔鹬蚌亡〕 明·吴骐《感时书事寄计子山》:“每作蛇虫斗,深虞鹬蚌亡。”〔鹬蚌相持〕 元·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鸡鹜乱争食,鹬蚌任相持。”


【词语鹬蚌相争】  成语:鹬蚌相争汉语词典:鹬蚌相争

猜你喜欢

  • 谈天邹

    同“谈天邹衍”。清赵执信《上元日微阴夕泊惠州》诗:“连浮大白纵鲸吸,怪语顿发谈天邹。”

  • 桃夭之化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朱熹集传:“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后因以“桃夭之化”谓男女完婚之礼。元本高明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怒目而视。千夫:许多人。这里指敌人。指:指斥,斥责。孺子:幼儿。这里指人民大众。 表示对敌人坚强不屈,怒目而视,而对人民却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形容革命者爱憎分明。语出鲁迅《自嘲》:“横眉冷对

  • 流水游龙

    源见“车水马龙”。比喻川流不息的车马。清李慈铭《大风有感》诗:“流水游龙日夜驰,品题素竹与哀丝。”并列 车子像流动不息的水,马匹像游动不停的龙。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

  • 补牢

    源见“顾犬补牢”。比喻发现失误则及时补救。清王韬《〈火器说略〉前序》:“然则来轸方道,补牢未晚。”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妄谓及今为之,犹可补牢。”【词语补牢】   汉语大词典:补牢

  • 青田白鹤

    同“青田鹤”。唐张柬之《东飞伯劳歌》:“青田白鹤丹田凤,婺女姮娥两相送。”

  • 累猪肝

    源见“食无肝”。谓以猪肝累人。指在生活上麻烦他人。清王摅《弋阳晓发用杜早发韵》:“何苦累猪肝,席珍惭待聘。”

  • 季伦家

    借指豪富之家。唐韩仲宣《晦日宴高氏林亭》诗: “地接安仁县,园是季伦家。” 参见:○击碎珊瑚

  • 桃园之拜

    同“桃园结义”。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月月有桃园之拜,处处有梁山之盟。”【词语桃园之拜】  成语:桃园之拜汉语大词典:桃园之拜

  • 益部刀

    同“益郡刀”。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兴发春塘草,魂交益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