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韦:熟牛(或其他兽)皮条。编:编成竹简册籍。 三绝:多次磨断。 此典指孔子阅读《易经》次数太多,使联串竹简册籍之皮条多次磨断。后以此典形容读书勤奋,精研细读。 孔子晚年喜好阅读《易经》,并为《彖》、《繫》、《象》、《说卦》、《文言》等篇作序。他读《易经》勤奋,以致把编联竹简册籍之皮条都多次磨断。孔子说:“要是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都可以充分掌握。”此典又作“韦实三绝”、“易韦三绝”、“十绝编”、“绝韦编”、“三绝韦编”、“绝韦”、“编三绝”。

【出典】:

史记》卷47《孔子世家》1937页:“孔子晚而喜《易》(又称《易经》或《周易》)。序《彖(tùan团去)》(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义、卦辞)、《繫(jì系)》(是《易经》之通论)、《象》(解释六十四卦卦名)、《说卦》(记述八卦所象事物)、《文言》(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及爻辞)。读《易》,韦编三绝。曰:‘假(给)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bīn bīn,文质兼备,兼通文辞与义理)矣。”

【例句】: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七步立成,五行不辍。家惟万卷,韦实三绝。” 宋·苏轼《夜梦》:“易韦三绝五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宋·陆游《题庵壁》:“更余一事犹当勉,读易从今十绝编。” 宋·张孝祥《有怀长沙知识》:“唯有吾宗老兄弟,闭门依旧绝韦编。” 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书》:“韦编兰绝而后赞《易》,敢道尊兄未尝从事如此工夫。” 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四首》之四:“韦编三绝耽牺《易》,萧散风神真隐人。”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清·顾炎武《哭张尔岐》:“寄去一书悬剑后,贻来什裘绝韦前。” 清·张瑗《谒韩文公祠》:“总角诵公文,不啻编三绝。”


主谓 原指孔子晚年反复研读《易经》,以致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后泛指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褒义。多用于描写勤奋读书。→读书破万卷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典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 (tuan)》、《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正义:“夫子作《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易正义》 曰:‘文王既繇 (zhou) 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先后之次,其理不易。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

【今译】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 《易经》, 相传曾作《十翼》共十篇、 来阐说《易经》义理。由于翻看《易经》的次数太多,以致把连结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他说:“再给我几年的时间,如果能办到,我对于《易经》就文质兼备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读书勤奋,精研细读。

【典形】 编三绝、绝韦、绝韦编、三绝、三绝韦编、十绝编、韦编三绝、易韦三绝、韦编绝、三编绝、韦充读易编。

【示例】

〔编三绝〕 清·张尚瑗《谒韩文公祠》:“总角诵公文,不啻编三绝。”

〔绝韦〕 清·顾炎武《哭张尔岐》:“寄去一书悬剑后,贻来什裘绝韦前。”

〔绝韦编〕宋·张孝祥《有怀长沙知识》:“唯有吾宗老兄弟,闭门依旧绝韦编。”

〔三绝〕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七步立成,五行不辍。家惟万卷,韦实三绝。”

〔三绝韦编〕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十绝编〕 宋·陆游《题庵壁》:“更余一事犹当勉,读易从今十绝编。”

〔韦编三绝〕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易韦三绝〕 宋·苏轼《夜梦》:“易韦三绝五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词语韦编三绝】  成语:韦编三绝汉语词典:韦编三绝

猜你喜欢

  • 一石几钟

    《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的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

  • 束蒲为脯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秦相赵高,指鹿为马,束蒲为脯(音fǔ,肉干),二世不觉。”(按:见《风俗通义校注》佚文,辑录自《文选》卷一〇潘安仁《西征赋》唐.李善注引《风俗通》)《北堂书钞》卷一四五引

  • 白眉马良

    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指马氏兄弟五人俱以常为字),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旧时以“白眉”为兄弟之

  • 许由挂瓢

    亦作“许由一瓢”。尧时高士许由以多一瓢为烦扰而丢弃的故事。汉代蔡邕《琴操.箕山操》“许由者,古之贞固之士也,尧时为布衣。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河而饮。无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饮之,人见其

  • 青娥偷药

    同“嫦娥窃药”。浦武《意难忘.暑夜》词:“青娥偷药怨,玉杵捣霜才。”

  • 晏子一裘

    同“晏子裘”。宋陆游《闲味》诗:“庾郎三韭不妨饱,晏子一裘何恨贫。”【典源】《礼记·檀弓下》:“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

  • 隔靴搔痒

    《五灯会元》卷八:“(康山契稳禅师)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后用以比喻说话,作文泛泛而论,抓不住重点,也比喻办事不切实

  • 声名文物

    同“声明文物”。明胡应麟《诗薮.闰馀中》:“矧二百年间,声名文物,其人才往往有瑰玮绝特者错列其中。”孙中山《香港兴中会宣言》:“倘不及早维持,乘时发奋,则数千年声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礼义之族,从此沦

  • 甘橘为奴

    源见“千头木奴”。谓植果树增加收入。宋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词:“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按,此以甘橘比银杏。

  •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