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源见“扬汤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戚元佐《议处宗藩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叶圣陶《城中》:“这当然可以,可以。不过,根本的对付方法,还在釜底抽薪。”


偏正 釜,锅。薪,柴草。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本《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啊?’丁晓想不到对方来了个~,怔住了。”△用于解决问题方面。→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扬汤止沸 抱薪救火。


解释釜:古代做饭的炊具,盛行于汉代,相当于现代的锅。薪柴火。把锅底的柴火去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汤之(cānɡ,凉),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江苏淮阴人,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近义抽薪止沸

反义扬汤止沸

例句

仅用单一的治安管理手段来治理市场,是扬汤止沸;用经济手段开发市场,建立有序的经济秩序,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词语釜底抽薪】  成语:釜底抽薪汉语词典:釜底抽薪

猜你喜欢

  • 落帽客

    源见“孟嘉落帽”。指风流潇洒之人。唐钱起《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诗:“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 胸中一壑

    源见“一丘一壑”。谓怀有隐居之志。宋 朱斌《书永和寺壁》诗:“胸中一壑本超然,投迹尘埃只可怜。”

  • 人其人,火其书

    前一个“人”:动词。意谓使其变为人。火:动词。焚烧。 把佛老的教徒变为普通百姓,把佛老的书籍焚烧掉。 古人排斥佛道之语。语出唐.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李

  • 坠绪

    《书.五子歌》:“荒坠厥绪,覆宗绝祀。”孔传:“太康失其业以取亡。”后以“坠绪”谓行将断绝的皇统。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愿王英德,各遂所安,无恤坠绪。”亦指行将灭绝的学说。唐韩愈《进学解》:“寻坠

  • 稜等登

    清.翟灏《通俗编.声音》引《玉泉子》:“丁稜口吃,及第谒宰相,俯致启词:意言‘稜等登科’,而稜赪然发汗(赪,音chēng,面红耳赤),移时乃曰:‘稜等登,稜等登’,竟不能发其后语而罢。翌日,有人戏之曰

  • 少不更事

    《晋书.周?传》:“君少年未更事。”少(shào):年轻;更(gēng):经历。意谓人年纪轻,阅历浅,经历的事情不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母谓:‘汝夫妇少不更事,明日大哥来,吾无虑矣’。”

  • 悲龙飞去

    旧题隋.王度《古镜记》:“隋汾阴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师礼事之。临终,赠度以古镜,曰:‘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大业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匣中悲鸣,其声纤远,俄而渐大,若龙咆虎吼,良久乃定。

  •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原作“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形容用坏心肠来揣度推测他人好的言行。公元前514年,晋国执政韩起死,魏舒代为执政,选贤任能,刷新政治。当年冬,梗阳发生一起案子,当地大夫魏戊不能处理,将它移交魏舒。被告用

  • 徯帝情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旧题汉.孔安国传:“汤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来,其可苏息。’”徯,等待。成汤征伐荒淫暴虐的无道之君夏桀,百姓都盼望成汤早日

  • 武公百岁

    《国语.楚语》:“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后以“武公百岁”为祝寿之辞。宋魏了翁《水调歌头.吴制置猎生日》词:“未说令公二纪,先看武公百岁,年与学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