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