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山林屠贩

    指豪杰之士因不遇于时,或隐居山林,或托身于屠贩。《汉书.王吉传》:“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欧阳修《释秘演讨集序》:“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莫见者。”

  •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人们的相互了解,贵在了解内心世界。 强调朋友之间要知心。语出《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嗟乎,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王阳在位,贡禹弹冠

  • 悬枯

    同“羊续悬鱼”。《陈书.宗元饶传》:“求粟不猒,愧王沉之出赈;征鱼无限,异羊续之悬枯。”【词语悬枯】   汉语大词典:悬枯

  • 入幕

    源见“入幕宾”。指入为幕僚。唐贾岛《送陈判官赴绥德》诗:“将军遥入幕,束带便离家。”【词语入幕】   汉语大词典:入幕

  • 煎豆摘瓜

    源见“七步成诗”、“抱蔓摘瓜”。喻亲属相残。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六章:“或兄弟争国,煎豆摘瓜。”并列 比喻同胞骨肉相残。康有为《大同书》甲部6章:“或兄弟争国,~,而建文之仁,金川门改为僧。”△贬义。

  • 价重连城

    见“价值连城”。唐·韦庄《乞彩笺歌》:“也知~璧,一纸万金犹不惜。”【词语价重连城】  成语:价重连城汉语大词典:价重连城

  • 月中人

    源见“嫦娥奔月”。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唐薛曜《子夜冬歌》:“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亦喻指意中美人。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三折:“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词语月中人】   

  • 定国精明

    《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

  • 猿鹤化

    同“猿鹤沙虫”。宋苏轼《咏郁孤台》诗:“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

  • 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见〔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