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刀头

    源见“大刀头”。“还”的隐语。大刀头有环,环与“还”谐音。唐徐彦伯《鼓吹曲辞.芳树》:“藁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明陈汝元《金莲记.惊讹》:“问浪子天边,何日刀头?”【词语刀头】   汉语大词

  • 钻李

    《晋书.王戎传》:“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词语钻李】   汉语大词典:钻李

  • 犀颅玉颊

    源见“犀顶龟文”。额角骨突出如犀,脸颊洁白如玉。借指相貌不凡的年轻人。宋苏轼《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唐留半岁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之四:“空使犀颅玉颊,长怀髯舅凄然。”并列 额角骨突出如犀,脸颊白晰

  • 口腹羞累令

    源见“食无肝”。慨叹自己在生活上麻烦地方官。清吴嘉纪《范公堤行呈汪芾斯先生》诗:“闵贡口腹羞累令,陈遵醴醹会盈盎。”

  • 归宁

    女子出嫁后归省父母。宁:向父母问好。《诗.周南.葛覃》:“归宁父母。”毛传:“宁,安也。父母在,则有时归宁尔。”《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又古时诸侯

  • 百战不侯

    同“李广难封”。宋苏轼《次韵秦观秀才见赠》:“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

  • 清水黄龙

    同“清酒黄龙”。清 丘逢甲《鮀江喜晤许韫伯大令》诗:“天吴紫凤图纷改,清水黄龙约未更。”

  • 星媛

    源见“牛郎织女”。指织女。宋吴文英《绕佛阁.赠郭季隐》词:“蒨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

  • 谈经

    《汉书.朱云传》载:五鹿充宗,字君孟,任职少府,“为梁丘《易》(即梁丘贺所传的《易经》),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

  • 陈孟公

    源见“陈遵投辖”。美称好客的主人。孟公,陈遵字。宋苏轼《菩萨蛮.述古席上》词:“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各西东,应思陈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