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见异思迁

见异思迁

谓意志不坚定,因而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安邦定国。管仲回答道,士农工商四种人不应让其杂处,这样会使语言杂乱,互相影响,改变自己的行径。他认为,对于士,应当使他们文雅安娴,父辈之间讲义,子辈之间讲孝,君臣之间讲敬,晚辈之间讲悌,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薰陶感染,见到其他不同的事物不至于改变自己的主张。这样,他们的父兄对他们教育时不至过于严厉便能成功;他们的子弟不用费力便能成才。这样做,就可以使士之后代永远是士。

【出典】:

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

【例句】:

《毛泽东选集》卷二《纪念白求恩》:“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连动 看见其他事物就改变原有的想法。比喻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语本《国语·齐语》:“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这对于一班~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贬义。多用于写人对工作不安心、不专一、不坚定方面。→喜新厌旧 弃旧图新 三心二意 朝三暮四 ↔既来之,则安之 随遇而安 一心一意 始终不渝


解释迁:改变。指看见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形容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出处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春秋时期,齐桓公继位为君后,任命鲍叔为宰相,但是鲍叔认为管仲比自己更合适,就坚决让位给管仲。于是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向他询问如何治理礼崩乐坏、百废待兴的国家。管仲认为首先应当树立百姓的楷模,制定合理一贯的税收,使政民和谐、赏罚严明、尊卑有序。桓公又问:“如何成就百姓的事业?”管仲说:“对于士农工商四种百姓,不能让他们混杂地住在一起。假如混住,他们的语言就混杂了,所从事的职业也就会改变。具体说来,就是把士安顿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安排在靠近官府的地方,把商安排在靠近集市的地方,把农安排在靠近田野的地方。”

管仲认为:“把士集中起来居住在环境清静的地方,就会做父亲的与做父亲的在一起谈论义,做儿子的与做儿子的在一起谈论孝,为君主服务的人在一起谈论恭敬之道,年轻的人在一起谈论友爱之道。人们年少的时候耳濡目染的是这些,他们的心也就安于这些,不会看到别的行业而改变心思转行。这样,父兄们的教育不必急切却能教好,子弟们的学习不必劳累而能学成,结果士人的儿子总是士人。”对于其他农工商三种人,管仲也都采取集中居住的办法,让他们的心安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不因看到别的行业而转行。管仲随后又制定了国家的各项制度,使齐国走上强国之路,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近义朝三暮四

反义一心一意

例句

见异思迁、用心不专是从事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忌。


【词语见异思迁】  成语:见异思迁汉语词典:见异思迁

猜你喜欢

  • 右军誓墓

    同“羲之誓墓”。清 丘逢甲《李伯质(士彬)太守屡牍乞退归志决矣相处四稔不能无言》诗之一:“右军誓墓心何切,吏部来潮道已光。”

  • 青衣谶

    源见“青衣行酒”。谓帝王被俘受辱的预兆。清谭嗣同《宋徽宗画鹰》诗之二:“锦绦早作青衣谶,天子樊笼五国城。”【词语青衣谶】   汉语大词典:青衣谶

  • 黄莺别主

    唐 孟启《本事诗.情感》载:唐诗人戎昱,与一官妓情属甚厚。时韩滉欲召妓置籍中,昱不敢留,作歌词赠之,使妓在筵席上歌之。其词曰:“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滉听后

  • 一概量

    《楚辞》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糅,混杂。概,古代用升斗量物时用以取平的工具。“一概量”谓忠佞不分,衡量时用同样的标准,不加区别。后因用指等量齐观,不加区别地一律对待。

  • 一钱斩吏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张乖崖(宋张咏自号)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

  • 舍生存义

    舍弃自身的生命去保存维护正义的事业。《北齐书.孙搴等传赞》:“赞曰:彦举驱驰,才高行诐。元康忠勇,舍生存义。”见“舍生取义”。《北齐书·孙搴等传赞》:“彦举驱驰,才高行棬,元康忠勇,~。”【词语舍生存

  • 轻身舞

    源见“掌上舞”。指舞姿轻盈。唐李白《阳春歌》:“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

  • 铁笛守荣

    《宋史.方技列传.孙守荣》:“孙守荣,临安富阳人。生七岁,病瞽。遇异人教以风角、鸟占之术,其法以音律推五数,播五行,测度万物始终盛衰之理。凡问者一语顷,辄知休咎。守荣既悟,异人授以铁笛,遂去不复见。守

  • 佩觿

    《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友,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佩觿”亦称“佩饰”,是古代用来解结的锥形骨制品。《诗经》中有“童子佩觿”之句。故后以“佩觿”喻指童年人。唐.司空曙《送王使君小子孝廉

  • 画眉张敞

    源见“张敞画眉”。指风流多情的夫婿或情人。元 陈克明《粉蝶儿.怨别》曲:“那里也,画眉张敞,掷果潘安,傅粉平叔。”明张凤翼《红拂记.杨公完偶》:“分明我拆散鸾凰,把他青春虚旷,埋没了画眉张敞。”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