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其人:指了解自己的人。 把书藏在名山里(以防遗失),并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失,虽万被戮,岂有悔哉!”鲁迅《准风月谈.序的解放》:“一个人做一部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封建时代的事,早已过去了。”后多引作〔藏之名山,传之同好〕。同好( ㄏㄠˋ hào ):志同道合的人。三国.蜀.诸葛亮《阴符经序》:“故圣人藏诸名山,传之同好,隐之金匮,恐小人窃而弄之。”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也单引〔藏之名山〕。明.臧懋循《元曲选前集.序》:“因为参伍校订,摘其佳者若干,以甲乙厘成十集,藏之名山,而传之通邑大都,必有赏音如元朗氏者。”清.朱彝尊《重锓〈裘司直诗集〉序》:“身后之名,显者或晦,司直藏之名山者,晦久而明。”鲁迅《呐喊.论睁了眼看》:“做诗不刻木板去藏之名山,却要随时发表,虽然很有流弊,但大概是难以杜绝的罢。”


并列 名山,著名的大山。其人,同道,即推崇自己的著作,能使著作广为流传的人。将著作收藏在著名的大山里,等以后传给同道的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2章:“其作剧也,非有~之意也。”△褒义。多指著作极有价值。也作“传之其人”。


【词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成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汉语词典: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猜你喜欢

  • 弄潮儿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观潮”:“弄湖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唐宋.时盛行钱塘江观潮。善泅水的少年,以大彩旗、红绿小伞、彩缎等系于竹竿上,伺潮出海门,即百十为群,执旗泅于水上,称为弄潮

  • 田甲辱安国

    《汉书.韩安国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田甲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肉袒谢,安国笑曰:‘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汉时梁国中大夫韩安国犯法坐牢,牢官田甲以职辱安

  • 美竹

    《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虞翻传》:“(虞)翻与少府孔融书,并示以所著《易注》。融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

  • 麻姑搔痒

    传说蔡经见麻姑鸟爪,默念可用来搔背痒,而遭鞭打。《神仙传.麻姑》:“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爬背当佳。王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

  • 神丛

    《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

  • 柏人诫

    《史记.张耳列传》:“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说王曰:‘……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

  • 白牛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长者告诸子,言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法华经》用“白牛车”比喻佛教大乘——菩萨乘。后用为咏佛事之典。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句句白牛

  • 雨华

    同“雨天花”。明高启《次韵灵隐复见心长老见寄兼简泐禅师》:“书到喜闻双径老,雨华新散满瑶京。”【词语雨华】   汉语大词典:雨华

  • 得雄之祥

    源见“陈宝雄”。指王者之瑞。唐刘肃《大唐新语.聪敏》:“汉光武膺得雄之祥,遂起南阳而有四海。”

  • 泰山其颓

    源见“夫子梦奠”。喻众所仰望的人去世。多用于悼词。叶圣陶《乡里善人》:“学人文人同声哀悼,‘泰山其颓,哲人其萎’的成语,在祭文挽联哀诗中随处露脸。”主谓 本为孔子自喻,把自己的死比作泰山崩塌。后比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