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例]他老伴~,报纸也没法看。△贬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也作“眼不识丁”、“目不识字”。


俗话说 “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一’字”,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目不识丁”。从字面看,真不知其所以: “丁”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篆文中,“丁”() 与 “个”() 形近,此语说的是“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个) ”,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习武射箭 ( 虽然力气很大,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

或曰: “丁字简单,故云 ‘不识一丁’。”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一”字不更简单吗? 为什么不说成 “不识一一”或 “目不识一”呢? “丁”与 “个”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段注: “丁实,小徐本作 ‘丁壮成实’。《律书》曰: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说文·竹部》: “箇,竹枚也。……,箇或作个,半竹也。”段注: “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 ‘木千章,竹万个’正义引 《释名》: ‘竹曰个,木曰枚。’”由此知 “”为 “箇”之或体,意为 “半竹”,楷书写作 “个”。

“丁”与 “个”系形近致误,至此已明。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当然不会把 “目不识丁”或 “不识一丁”改成 “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了。


【词语目不识丁】  成语:目不识丁汉语词典:目不识丁

猜你喜欢

  • 玉弓

    比喻新月。唐代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里谓下弦后残月之状有似弓形。【词语玉弓】   汉语大词典:玉弓

  • 鹅炙

    《晋书.刘毅传》:“既而悦食鹅,毅求其余,悦又不答,毅常衔之。”东晋.刘毅,生活很贫苦。有一次去见江州刺史庾悦,悦正在食鹅炙。刘毅要求把剩下的鹅肉给他吃,庾悦不回答他,他就衔在嘴里吃。后常比喻求人施舍

  • 弧辰

    源见“悬弧射矢”。指男子生日。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五:“恭惟弧辰届节,寿缠增辉。天上神仙,身久留于寰世;山中宰相,望益重于华夷。”【词语弧辰】   汉语大词典:弧辰

  • 燃藜

    《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深入)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洪范”是《尚书》篇名,《尚书.洪范

  • 名满天下

    名气传遍天下。形容名声极大。《管子.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亦作“名高天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

  • 做东

    同“做东道”。《红楼梦》二二回:“这早晚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们赔上。”【词语做东】   汉语大词典:做东

  • 毕婚嫁

    同“毕娶”。唐元结《招陶别驾家阳华作》诗:“无或毕婚嫁,竟为俗务牵。”唐韩愈《县斋有怀》诗:“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闲爱老农愚,归弄小女姹。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词语毕婚嫁】   汉语大词典:

  • 管鲍

    同“管仲与鲍叔”。晋傅玄《何当行》:“管 鲍不出世,结交安可为?”《儿女英雄传》二七回:“这等一个人,便在宦途世路上遇着了,还不免弄成个避面尹 邢,怎的肯引他作同心管 鲍。”【词语管鲍】   汉语大词

  • 声明

    源见“声明文物”。原谓声音与光彩,后以喻声教文明。南朝 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蒨。”五代 李宏皋《溪州铜柱记》:“天人降止,备物在庭,方振声明,又当昭泰。”【词语声明】 

  • 存留谏笏

    源见“魏公笏”。表示先辈政绩卓著和家世荣显。宋刘克庄《沁园春.四和》词:“抖擞空囊,存留谏笏,犹带虚皇案畔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