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王谢乌衣

王谢乌衣

源见“乌衣门第”。指高门贵族。清王士禛《读史杂感》诗之一:“王 谢 乌衣六代同,名家龙虎盛江东。”


【典源】 《世说新语·雅量》:“王公(导) 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注引《丹阳记》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琊诸王所居。”《景定建康志》十六引旧志云:“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译】 乌衣,因三国吴时这里是乌衣营的所在地,故名,在今南京市东南。晋代中原战乱,大批官吏、文士东渡,王、谢两大望族就在乌衣巷居住,当时称王、谢子弟为乌衣诸郎。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显贵的门第或其子弟。

【典形】 风流王谢、门第乌衣、王亭谢馆、王谢、王谢家、王谢乌衣、乌衣门第、燕语乌衣、王谢宅、无情燕子飞、谢堂双燕、旧时王谢、乌衣年少、乌衣门巷、王谢邻里、王谢风流、门巷乌衣、乌衣旧时客。

【示例】

〔风流王谢〕 宋·苏轼 《徐熙杏花》:“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门第乌衣〕 清·丘逢甲《次易实甫观察即席韵》:“门第乌衣笑王谢,文章蝉噪薄梁陈。”

〔王亭谢馆〕 宋·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王谢〕 元·邾经 《醉太平·警世》:“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

〔王谢家〕 清·王摅《燕》:“春秋但记住来路,兴废已非王谢家。”

〔王谢乌衣〕 清·王士禛《读史杂感》之一:“王谢乌衣六代同,名家龙虎盛江东。”

〔乌衣门第〕 清·纳兰性德《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

〔燕语乌衣〕 元·张可久《梧叶儿·春日感怀》:“燕语乌衣巷,花开白玉堂。”


猜你喜欢

  • 咫尺天颜

    《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原谓天鉴察不远,威严如常在面前。后以“咫尺天颜”喻离天子容颜极近,或指天子之颜。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咫尺天颜,瞻仰尤为亲切。”偏正 咫尺,距离近;天颜,

  • 牛耳

    源见“执牛耳”。指在某方面居于领袖地位的人。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战向南恸哭》诗:“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清冯桂芬《洪鼎邮程诗思图》:“洪君清才出吾党,文社俨推牛耳长。”【词语牛耳】   

  • 三千九万

    源见“鲲鹏展翅”。喻飞黄腾达。唐黄滔《寓题》诗:“霜雪不飞无翠竹,鲸鲵犹在有青萍。三千九万平生事,却恨《南华》说北溟。”【词语三千九万】  成语:三千九万汉语大词典:三千九万

  • 苏秦印

    源见“苏秦六印”。借指高官之印。唐王铎《罢都统守镇滑州作》诗:“腰间尽解苏秦印,波上虚迎范蠡船。”

  • 金谷之罚

    源见“金谷酒数”。指罚酒三杯。《聊斋志异.苗生》:“众欲联句。苗争曰:‘纵饮甚乐,何苦愁思!’众不听,设金谷之罚。”

  • 宫墙

    源见“夫子墙”。喻称高尚的道德和高超的学问。清袁枚《再赠中丞》诗:“贱子仰宫墙,六年不敢窥。”【词语宫墙】   汉语大词典:宫墙

  • 丙魏

    丙吉、魏相二人的合称。丙吉、魏相先后担任汉宣帝的丞相,以能识大体,为政宽平名重于世。丙吉、魏相二人相友善,被人称为贤相。《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曰:“古代经书称国君为‘元首’(即“头”,喻君王),称大

  • 八百诸侯

    八百:表示多数,虚指。诸侯:各小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有出军赋与服役义务。此典指周武王不约而与八百诸侯会师,诸侯都说,商纣王可以讨伐。【出典】:《史记》卷4《周本纪》120页:“是时,

  • 宋墙东

    同“宋玉东墙”。宋陈东《西江月》词:“怜才自是宋墙东,更识琴心挑弄。”

  • 应接不暇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旧县名,秦置,因在会稽山之阴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市)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原指沿路风景幽美,看不过来。后因以“应接不暇”用为人事纷繁,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