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流言蜚语

流言蜚语

泛指毫无根据的挑拨诽谤之辞。明文秉《先拨志始》卷下: “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 ” ●《书·金縢》: “武王既丧, 管叔及群弟乃流言于国曰: ‘公将不利于孺子。’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乃有蜚语,为恶声闻上。” 管叔:名鲜,文王第三子。群弟: 指蔡叔,霍叔。流: 散布。公: 指国公。孺子: 即稚子。指成王。蜚: 同 “飞” 。周武王去世以后,管叔就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又,西汉武安侯田蚡与魏其侯窦婴一向有矛盾,田蚡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便编造流言,说窦婴诽谤武帝,并传到武帝那里,以致窦婴论罪处死于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


并列 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乱议论或诽谤、挑拨离间的话。语本《尚书·金滕》:“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又《汉书·楚元王传》:“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李云德《沸腾的群山》:“俞立平说:‘这个娘们在孤鹰岭镇是有名的花舌子,能说会道,爱道听途说,爱散布~。’”△贬义。多用于写背后造谣中伤的话。→风言风语 闲言碎语 无稽之谈 赤口毒舌。也作“流言飞文”、“流言飞语”、“流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话谓之 “流言蜚语”。

流言”与 “蜚 ( fēi) 语”实际义同。

何谓 “流言”? “流”引申有 “散 ( sàn) ”义,谓流散、散布。《诗·大雅·荡》: “流言,浮浪不根之言也。”谓无根据之言。对此言语,人们应有怎样的态度呢? 《礼记·儒行》: “过言不再,流言不极。”疏: “若闻流传之言,不穷其根本所从出处也。”意谓不必管它,不追究它的出处,如此而已。

“蜚语”又是何谓呢? “蜚”通 “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墨子为木鸢 ( yuān) ,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陈奇猷集释:“蜚、飞同。”因此,“蜚语”即所谓飞短流长之语。

流言蜚语”一作 “流言飞语”,系造谣中伤、诽谤他人之语。“飞短流长”一语义亦同。听者最起码的底线应是不信、不传,而散布者在当今则应负 “诽谤罪”之责。流言与谣言义近,皆止于智者。


【词语流言蜚语】  成语:流言蜚语汉语词典:流言蜚语

猜你喜欢

  • 以己养养鸟

    《庄子.至乐》:“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御,侍奉,此指精心饲养;觞,用酒器给鸟饮酒),奏九韶以为乐(九韶,古乐名,也作九招,相传禹为颂舜功,而兴九招之乐),具太牢以为膳(祭祀时,盛牺牲的食器

  • 绝缨会

    源见“绝缨”。泛指宴会、聚会等。元无名氏《斗鹌鹑.妓好睡》曲:“绝缨会上难侍立,才烛灭,早魂魄昏迷。”【典源】 《韩诗外传》卷七:“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

  • 槁形灰心

    源见“槁木死灰”。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并列 形容身体极其衰弱,意志消沉。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听见于吾

  • 金貂贳酒

    同“金貂换酒”。宋韦骧《减字木兰花.劝饮酒》词:“金貂贳酒,乐事可为须趁手。”见“金貂换酒”。宋·韦骧《减字木兰花·劝饮酒》:“~。乐事可为须趁手。”【词语金貂贳酒】  成语:金貂贳酒汉语大词典:金貂

  • 钟仪操乐

    源见“南冠楚囚”。钟仪被囚,与之琴,仍奏南音。寓思乡怀土之意。唐温庭筠《上首座相公启》:“成钟仪操乐之规,宽顾悌拜书之恋。”

  • 长枕大被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让皇帝宪传》:“初,帝(唐睿宗李显,高宗第八子)五子(睿宗有五子。长子李宪,以固辞让帝位,死后追谥为让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为睿宗第三子,因起兵诛灭韦后之乱而即位)列第东都

  • 鸩媒

    《楚辞.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鸩羽有毒,可杀人,以喻谗佞贼害人也。”后因以“鸩媒”指善用谗言害人的人。明夏完淳《九哀.云中游》:“君王去兮游云中,怀膏沐兮谁为容。虽鸩媒之善

  • 蒸食哀梨

    比喻不辨东西好坏而随意糟蹋。宋陆游《齿痛有感》诗: “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 “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 ‘君得哀家梨

  • 羽扇扬风

    源见“奉扬仁风”。谓地方官吏行使德政。唐钱起《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诗:“羽扇扬风暇,瑶琴怅别情。”

  • 朱紫

    源见“以紫乱朱”。比喻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东观汉记.宗资传》:“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善士,朱紫区别。”《后汉书.陈元传》:“夫明者独见,不惑于朱紫;听者独闻,不谬于清浊。”【词语朱紫】   汉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