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代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后以“沆瀣一气”指气味相投的人联结一起。今多用于贬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 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主谓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王火《战争和人》8卷:“他是个会看潮流也识时务有点两面的人物,同他见见,并非同他~,没有什么不好。”△贬义。用于指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 一丘之貉 ↔格格不入


“沆 ( hànɡ) 瀣 ( xiè) 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用于贬义。

沆瀣”为什么 “一气”呢?

沆瀣”,夜间的水气、露水。 《集韵》: “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夜里的水气、露气自是同类之物,难以区分开来,故为 “一气”。所以气味相投谓之 “沆瀣一气”。

宋·钱易 《南部新书·戊集》: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说的是唐代读书人崔瀣,进京赴试,榜上有名,心中十分高兴。可是,他不久听人议论说,自己能考上,是因为主考官叫崔沆,二人是同姓师生关系,名字的意思也差不多,所以开玩笑说他俩是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崔瀣根本不认识考官崔沆,人们这样说,他真感到十分冤枉。

后来,“沆瀣一气”也就传用开来,意指互相勾结、臭味相投。宋·王谠 《唐语林·补遗》有详载。


【词语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汉语词典:沆瀣一气

猜你喜欢

  •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形容科举时代,读书人长期刻苦攻读,以博取功名的情况。语出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休讶男儿未际时,困龙必有到天期。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刘祁《归潜志》卷七:“南渡后疆土狭隘,故仕进

  • 画龙刻鹄

    同“画虎刻鹄”。清唐孙华《送吴振西北游》诗:“东箭南金谁国士,画龙刻鹄半虚名。”见“画虎刻鹄”。清·唐孙华《送吴振西北游》诗:“东箭南金谁国土,~半虚名。”【词语画龙刻鹄】  成语:画龙刻鹄汉语大词典

  • 泣林

    同“泣笋”。元柯九思《赵孝子歌》:“君不见泣林冬㔉笋,卧冰寒得鱼。”

  • 杨朱泪

    源见“杨朱泣歧路”。泛指歧路感伤之泪。唐骆宾王《初春邪岭送益府窦参军宴序》:“晨风轸孙楚之情,岐路下杨朱之泪。”唐沈佺期《送卢管记仙客北伐》诗:“饯途予悯默,赴敌子英威。今日杨朱泪,无将洒铁衣。”【词

  • 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邪恶之徒的幸运,就是好人的灾难。语出《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唯及不轨之辈。古语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唐.刘知几《应制表陈四

  • 拥髻

    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通德占袖,顾视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后以“拥髻”指话旧生哀。宋苏轼《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之二:“遥知通德凄凉甚,拥髻无言怨未归。”明

  • 要先茅之田

    求封赏的意思。先茅:县名,晋襄公封赏胥臣的地方。《文选.陆机.演连珠》:“禽息碎首,岂要先茅之田。”李善注引《左传》曰:“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曰:‘举却缺,子之功也。’”胥臣:旧时在官府中办

  • 风长侧帽

    源见“独孤侧帽”。形容风姿倜傥。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东营置酒》诗:“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

  • 髀肉消

    源见“髀肉复生”。形容戎马倥偬,奔波忙碌。宋郑獬《读蜀志》诗:“髀肉消来还感泣,争教汉鼎不三分!”亦用以形容忧愁。宋杨亿《洞户》诗:“东城剑骑何曾出,只为离愁髀肉消。”

  • 孔子闻俎豆

    《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行。”俎豆,本指礼器,孔子所谓“俎豆之事”指礼乐等文化方面的事。卫灵公问孔子问布阵打仗的事,孔子以未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