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水深火热

水深火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齐宣王进攻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孟子道,有的人叫我不要吞并它,有的人劝我吞并它。拿一个万乘大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大国,仅五十天便攻下了它,人力是做不到的。看来,不吞并它,一定会天灾降身,您看如何?孟子回答道,如果吞并它,燕国人民高兴,就吞并它,古代的武王伐纣便是这样做的。燕国的人民不高兴,就不要吞并它,古代周文王便是这样做的。拿一个万乘大国去攻打另一个万乘大国,老百姓携着饭筐和酒壶来迎接,难道有别的用意吗?不过是想避免再过那种痛苦生活啊!如果燕国被吞并后,老百姓蒙受的灾难更加深重,那他们也只好走避他方了。

【出典】: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远而已矣。’”

【例句】: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欧洲人民当时受那种种不自由的痛苦,真是水深火热。”


并列 形容民生困苦,濒于绝境。语本《孟子·梁惠王下》:“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姚雪垠《李自成》:“历年来百姓处在~之中,痛恨官府,仇视官军。”△多用于描写处境艰难。→生灵涂炭 水火之中 ↔安居乐业。也作“火热水深”。


解释比喻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战国时,齐国打败了燕国。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也有人劝我不要吞并它。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实力同样雄厚的大国,只用五十天便打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光凭人力就能做到的,这大概是天意。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上天会认为我们违犯了天意而降下灾害。不如吞并了它,怎么样?”

孟子说:“如果吞并它而燕国的百姓高兴,就吞并它,周武王就曾经这样做过。如果吞并它后燕国的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周文王也这样做过。以齐国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来攻打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燕国,而燕国的百姓都用筐子装着吃的,用壶盛着喝的来欢迎您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是想逃离那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罢了。如果百姓以后的生活更加痛苦、灾难更加深重,他们就会对您失去信心,转而寻求其他的明君。”

近义民不聊生

反义安居乐业

例句

外敌入侵,军阀混战,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词语水深火热】  成语:水深火热汉语词典:水深火热

猜你喜欢

  • 欲盖弥章

    想要掩盖过失或罪恶,反而使这些过失或罪恶更为彰明昭著。《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或欲盖而名章,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

  • 兰亭豪逸

    源见“兰亭会”。指兰亭集会表现的豪情逸兴。金段克己《鹧鸪天》词:“兰亭豪逸今陈迹,不醉东风待几时。”

  • 峭涧

    《韩非子.内储说上》:“董阏于为赵 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

  • 跋疐

    源见“跋胡疐尾”。谓挫折,进退不得。宋曾巩《祭阳少师文》:“鼓行无前,跋疐非恤。”章炳麟《訄书.学隐》:“进退跋疐,能事无所写,非施之训诂,且安施邪?”【词语跋疐】   汉语大词典:跋疐

  • 桐宫

    商代伊尹在商汤所葬的桐地建造的宫室,让汤的长孙太甲居此思过。《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桐宫。”桐宫故址在今山西省荣河县汤陵附近。【词语桐宫】   汉

  • 杜周深刻

    《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与减宣相编,更为中丞十余岁。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谓其用法刻薄)。”汉.杜周原是义纵手下的爪牙,后被提升为廷尉史,

  • 伯牙弦绝

    同“伯牙绝弦”。宋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词:“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 识曲钟期

    源见“伯牙鼓琴”。指善于知音之人。泛指深切了解自己的人。清袁枚《枚方以诗献中丞而中丞赠适至病中如数奉答即以留别》之四:“扫门魏勃从今起,识曲钟期自古稀。”

  • 槐黄举子忙

    同“槐花黄,举子忙”。清黄遵宪《别赖云芝同年》诗:“明年槐黄举子忙,呦呦鹿鸣谐笙簧。”

  • 维鹈濡翼

    同“维鹈”。宋苏辙《谢赐对衣金带鞍马状》之三:“才下位高,畏维鹈濡翼之诮;任重道远,怀老骥伏枥之心。”按,此用为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