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武安振瓦

武安振瓦

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此典指秦军驻扎在武安以西,擂鼓呐喊声音震动屋瓦。后以此典比喻军队声威正盛;或形容气势雄大。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便派赵奢为将,领兵去援救阏与。军队离开邯郸(今河北邯郸)三十里,赵奢向全军下令说:“有谁敢为军事进谏的处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以西,擂鼓呐喊,大张声势,武安屋瓦都震动。但秦军最后还是被赵奢率领的赵国军队打败。此典又作“瓦震”、“武安瓦振”、“气振武安瓦”、“武安振瓦”、“振瓦”、“震地瓦声”。

【出典】: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5页:“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出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军队驻扎)武安西,秦军鼓噪(擂鼓呐喊)勒兵,武安屋瓦尽振(通“震”)。”

【例句】:

北周·庾信《周柱国慕容公神道碑》:“劬劳役行,辛苦行阵,勇过溺骏,气逾瓦震。” 庾信《拟咏怀》之十二:“武安檐瓦振,昆阳猛兽奔。” 唐·李白《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良牧出祖,烈将登筵。歌酣易水之风,气振武安之瓦。” 李白《发白马》:“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明·汤显祖《紫箫记》:“庙算投壶,军威振瓦,豹额麟符,飞腾战伐。” 清·丘逢甲《疾风甚雨海山苍茫》:“震地瓦声飞汉屋,雨空鞭血断秦桥。”


【典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今译】 战国时秦军攻打韩国,赵王派大将赵奢领兵援救。赵奢率军只离开都城邯郸三十里,即扎营不进,并下令:“有进谏军事的处死。”目的是引秦军前来。秦军驻在武安之西,擂鼓呐喊布列军队,使得武安城内的屋瓦都振动了。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军队声威正盛; 或形容气势雄大。

【典形】 气振武安瓦、瓦震、武安瓦振、武安振瓦、振瓦、震地瓦声、气振长平瓦、屋瓦飞。

【示例】

〔气振武安瓦〕 唐·李白《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良牧出祖,烈将登筵。歌酣易水之风,气振武安之瓦。”〔瓦震〕 北周·庾信《周柱国慕容公神道碑》:“劬劳役行,辛苦行阵,勇过溺骏,气逾瓦震。”

〔武安瓦振〕 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二:“武安檐瓦振,昆阳猛兽奔。”

〔武安振瓦〕 唐·李白 《发白马》:“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振瓦〕 明·汤显祖《紫箫记》:“庙算投壶,军威振瓦,豹额麟符,飞腾战伐。”

〔震地瓦声〕 清·丘逢甲《疾风甚雨海山苍茫》:“震地瓦声飞汉屋,雨空鞭血断秦桥。”


猜你喜欢

  • 大树将军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我夸耀),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标帜),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屏,退避)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 卧虎

    原指执法严正的董宣,后也用来指作战勇猛的李崇。李崇,字继长,顿丘(今河南浚县)人,高宗文成元皇后兄长的儿子。高祖初任兖州刺史。兖地多劫盗,崇令每村置一楼,楼上悬一面鼓,用不同节奏的鼓声为号,逐村传递消

  • 千里论交

    源见“吕安题凤”。指结交的远方朋友。宋苏轼《次韵答孙侔》:“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

  • 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心动貌。焉:文言语气词。 我的心也被说动了呢。 表示别人的话打动了自己的心。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清.顾炎武《与友人辞祝书》:“即不能然,而又以此日接朋友之觞

  • 掷金声

    同“掷地金声”。清吴伟业《周栎园有墨癖漫赋》之一:“含香词赋掷金声,家住玄都对管城。”【词语掷金声】   汉语大词典:掷金声

  • 邦以民为本

    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词语邦以民为本】  成语:邦以民为本汉语大词典:邦以民为本

  • 德音莫违

    指夫妻之间,不相违背。《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德音:这里兼指道义和恩意。莫违:前后不要相反。主谓 别人的好话不能不听。语出《诗经·国风·邶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全唐文》卷

  • 悬床

    同“悬榻”。元戴良《哭杨大章先生》诗之二:“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词语悬床】   汉语大词典:悬床

  • 渔阳突骑

    《后汉书.吴汉传》:“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后汉书.耿弇传》:“弇按剑曰:‘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突骑”,是突击敌军

  • 大法小廉

    又作“小廉大法”。法:执法守法。廉:廉洁奉公。要守法廉洁,大臣尽忠,小臣尽职。清圣祖(1654-1722年),名玄烨,是清世祖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玄烨即帝位,改次年年号为康熙。康熙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