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橐笔

橐笔

橐(tuó驼):盛放书、笔的袋子。橐笔:持橐簪笔的简称。古代书史小吏站在帝王或大臣左右,手里拿着盛放书、笔的袋子,把笔插在头上或颈部衣领处,以备随时记事。据《汉书·赵充国传》载:车骑将军张安世始终是手持囊袋,头插毛笔,侍奉汉武帝几十年。后以“橐笔”为典代指文人的笔墨生涯,又称“簪笔”。

【出典】:

汉书》卷69《赵充国传》2993、2994页:“(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张晏注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记也。”颜师古注曰:“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例句】:

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元·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侍臣橐笔皆鹓凤,御士櫜弓尽虎熊。”


【词语橐笔】   汉语词典:橐笔

猜你喜欢

  • 避乘骢

    同“避骢马”。宋曾巩《送赵资政》诗:“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骢。”【词语避乘骢】   汉语大词典:避乘骢

  • 竹林人

    同“竹林七贤”。宋苏轼《和拟古》之二:“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由来竹林人,不数涛与戎。”

  • 炳烛

    汉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

  • 莱庭戏彩

    同“莱衣彩戏”。宋无名氏《百字歌.寿张提幹》词:“崔室称觞,莱庭戏彩,中外欢声溢。”

  •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过,大杖则逃走。”是说轻打就忍受,重打则逃走。认为这就是子女在受到父母惩罚时应有的态度,以示孝顺。后因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作为子女对父母惩罚时应持态度之典故。《隋唐演义

  • 秉烛

    同“秉烛夜游”。唐孟浩然《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词语秉烛】   汉语大词典:秉烛

  • 琴瑟不调

    源见“琴瑟”。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和谐。比喻夫妻不和。唐赵璘《因话录.宫》:“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见“琴瑟失调”。《汉书·董仲书传》:“譬之~,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词语琴瑟不调

  • 七步诗

    源见“七步成诗”。本指曹植的《七步诗》。亦泛指诗,含文思敏捷意。元宋无《寄翰苑所知》诗:“学过《三都赋》,神超七步诗。”元耶律楚材《和天正之韵》:“奇辞解吐万言策,敏思能吟七步诗。”【词语七步诗】  

  • 坠甑犹顾

    源见“堕甑”。谓徒劳无益的举动。清谭嗣同《仁学》十六:“世人妄逐既逝之荣辱得丧,执之以为哀乐。过驹不留,而坠甑犹顾;前者不忘,而后者沓至。”

  • 齐人莫如我敬王

    王:指齐宣王。 齐国没有一个人赶得上我这样敬重国王的。 原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后也用以泛指对别人的无比敬意。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明.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