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塞
古代北方边塞累石为城,种植榆树。王恢(?——前133年),燕(今河北)人,初为边吏,熟悉匈奴情况,任大行(即大行人,官名,负责掌管天子和诸侯间的礼仪)。元光二年(前133年),他反对与匈奴和亲,建议派人诱致匈奴单于,伏兵出击。他说:“秦朝时蒙恬(秦朝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匈奴,并修筑长城)向匈奴发动进攻,击退胡兵几千里,把黄河当作北方边境,垒石砌成城墙,种植榆树,驻兵戍守边塞,使匈奴不敢放马到黄河饮水。对匈奴只可以用威力去摄服,而不能用仁义去取悦、讨好。”后以“榆塞”为典,泛指边塞。
【出典】:
《汉书》卷52《韩安国传》2398、2401页:“匈奴来请和亲,上下其议。大行王恢,燕人,数为边吏。”“恢曰:‘……及后蒙括为秦侵胡,辟(屏除,此指驱逐)数千里,以河(黄河)为竟(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然后敢牧马。夫匈奴独可以威服,不可以仁畜(xù旭,取悦、讨好)也。”如淳注曰:“塞上种榆也。”
【例句】:
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 宋·刘克庄《沁园春·七和》:“榆塞外,恰枣红时候,想羽书忙。” 宋·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清·文廷式《忆旧游·秋雁》:“怯霜飞榆塞,月冷枫江,万里凄清。”
【词语榆塞】 汉语词典:榆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