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染指

染指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大鳖,又名团鱼)于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归生)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掌管膳食的小官吏)将解鼋(此指把熟鼋分解开,以便于食用),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后因以“染指”比喻沾取非所应得的利益。唐皮日休《酒中十咏.酒床》诗:“开眉既压后,染指偷尝处。”

“染指”又称“染鼋”。唐.黄滔《谢试官(代)》:“非敢染鼋,所希留马,干渎清严,下情不任湟惕屏营(惶惧的样子)之至。”(见《黄御史集》卷七)


染指”一语比喻占取非应得的利益。

春秋时期,楚国有人向郑灵公进献了肥美的甲鱼,郑灵公十分高兴,立即让厨师杀后烹食。这时,大夫宋子公用食指指着鼎里煮的甲鱼悄悄对大夫子家说: “以后我要是寻到这样的南国美味,一定好好品尝!”

甲鱼弄好以后,郑灵公请诸大夫尝鲜,唯独不叫十分想尝鲜的宋子公品尝。宋子公十分恼怒,也不顾君臣之礼,快步走到鼎旁,用食指蘸了一点鱼汤尝了尝,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人们把宋子公的这种行为称作 “染指”,用以比喻占取不当得的利益之意。故事见于 《左传·宣公四年》。


【词语染指】   汉语词典:染指

猜你喜欢

  • 楚铁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后因以“楚铁”借指利剑。北周庾信《吴明彻墓志铭》:“长沙 楚铁,更入兵栏;洞浦藏犀,还输甲库。”唐刘禹锡《口兵戒》:“舌端之孽,惨乎楚

  • 季布重然诺

    源见“一诺千金”。赞美人说话极有信用。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效陈思王赠友》:“延陵轻宝剑,季布重然诺。”

  • 草木兵

    同“草木皆兵”。清查慎行《送秦望兄东归》诗:“雨腥双袖弓刀血,风静诸山草木兵。”

  • 翁仲

    《淮南子.氾论训》高诱注载:传说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其长五丈,足迹六尺。仿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称为“翁仲”。后因用“翁仲”指称铜像或石像。《三国志.魏明帝纪》“景初元年十二月”裴松之注引

  • 系其尾

    《晋书.后妃上.惠贾皇后》:“惠贾皇后讳南风,平阳人也。……问同曰:‘起事者谁?’同曰:‘梁、赵。’后曰:‘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何得不然!’”赵王伦使齐王同入殿废后。贾后问谁是主谋,并说系狗不应系

  • 玉京

    道教用来称天帝居处,诗文中常用来咏仙境,也用来代指帝都。《魏书》阐释道家时说,道的存在,比天、地生成还要早;它上处无为天阙,下在紫微星座,变化而无常。【出典】:《魏书》卷114《释老志》3048页:“

  • 赐无畏

    唐张固《幽闲鼓吹.裴休》:“裴公 休在相位,一日奏对,宣宗曰:‘今赐卿无畏,有何贮画言之。’”唐、五代间,因称皇帝许大臣得以尽言、无所畏惮为“赐无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说唐、五代间事,每

  • 支策据梧

    《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

  • 泛梗

    源见“土偶桃梗”。比喻漂泊无定的人或物。唐张说《石门别杨六钦望》诗:“暮年伤泛梗,羁旅到西州。”【词语泛梗】   汉语大词典:泛梗

  • 大槐安

    同“大槐国”。清赵翼《夜梦从军为贼所执》诗:“噩梦无端破胆寒,兵氛阑入大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