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杜预沉碑

杜预沉碑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沔水又东逕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又:“沔水又逕桃林亭东,又逕岘山东。山上有桓宣所筑城,孙坚死于此。……后人立碑于故处望者悲感,杜元凯谓之墯淚碑。……山下水中杜元凯沉碑处。”

晋书.杜预传》:“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晋.杜预好名,想把个人的事迹留传于后世,便刻碑两座,以记述自己的功绩。因虑及沧桑变化,遂将一碑立于岘山之上,另一碑则沉于万山之下。他想,将来即使有陵谷互变,仍能保证有一碑矗立于山颠,碑文所述之伟绩丰功将不泯于世。后以此用为刻石记功欲传后世的典故。

《城侍者岘山图》诗:“汉水沉碑安在哉?千年岘首独崔嵬。”


【典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沔 (mian) 水又东径 (经) 方山北……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北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晋书·杜预传》:“ (杜) 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今译】 晋代杜预 (字元凯) 历任高官,文武兼备,功绩显赫。他欲留名于后世,于是将自己的功绩刻在两块石碑上,沉于汉水 (古称沔水) 水底 (一说其一立于岘山之上),杜预认为,自然界沧桑变迁,深谷或许将变为高山,以使后人知晓他的事迹。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缅怀前人业绩。

【典形】 碑沉汉水、沉碑、杜预沉碑、汉川沉、汉水沉碑、岘首沉碑、岘山汉水。

【示例】

〔碑沉汉水〕 唐·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一:“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

〔沉碑〕 宋·范成大《读史》:“汗简书青已儿戏,岘山辛苦更沉碑!”

〔杜预沉碑〕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柳遐墓志》:“张衡浑仪之后,即赋归田; 杜预沉碑已来,遂停乡里。”

〔汉川沉〕 唐·张九龄: 《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赋怀湘浦吊,碑想汉川沉。”

〔汉水沉碑〕 宋·陆游《题城侍者岘山图》:“汉水沉碑安在哉? 千年岘首独崔嵬。”


猜你喜欢

  • 两鸟停语

    唐韩愈《双鸟诗》:“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一鸟落城市,一鸟集岩幽,不得相伴鸣,尔来三千秋。两鸟各闭口,万象衔口头。”后以“两鸟停语”喻人生愁闷。宋刘克庄《贺新郎.四用缕字韵为王实之寿》词:“又那知、

  • 杖化

    源见“杖化龙”。指得道成仙,乘龙飞升。唐白居易《黑龙饮渭赋》:“闻茂先之剑飞,见长房之杖化。”【词语杖化】   汉语大词典:杖化

  • 山阳邻笛

    同“山阳笛”。唐方干《题故人废宅》诗之二:“薄暮停车更凄怆,山阳邻笛若为听?”【典源】《晋书·向秀传》:“ (嵇) 康善锻,(向) 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秀乃自此役,作

  • 御沟红

    同“御沟题红”。清徐述夔《五色石.选琴瑟》:“新诗随意补,何必御沟红?”

  • 芝艾并焚

    同“芝艾俱焚”。晋葛洪《抱朴子.嘉遯》:“虑巫山之失火,恐芝艾之并焚耳。”主谓 芝艾,两种植物,分别比喻好坏两方面。比喻优劣、贵贱、贤愚等同归于尽。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虑巫山之失火,恐芝艾之并

  • 琴心剑胆

    意谓柔情侠骨,既有情致,又有胆略。元代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并列 琴、剑,古时文人随身佩戴一琴一剑。琴象征文雅、风流,剑象征侠义、勇武。意谓侠骨柔情,刚柔兼备。语本元·吴莱《

  • 寿妆

    同“寿阳妆”。明 朱雍《瑶台第一层.上元扈跸同宗室仲御作》词:“寿妆酥冷,郢韵佩举,麝卷云绡。”

  • 共工触不周山

    同“共工触柱”。南朝 梁江淹《遂古篇》诗:“女娲炼石补苍天兮,共工所触不周山兮。”

  • 攻乎异端

    攻:钻研。乎:犹“于”。异端:自居为正统派的人用以指斥不同的思想派别。 旧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语出《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一七八首:“自觉穷

  • 楮币

    亦作“楮( ㄔㄨˇ chǔ 楚)券”。纸币。南宋朝廷发行的会子、交子等官券,多用楮皮制成的纸印成,故称为“楮币”。宋代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四“辨楮币二字”条:“古有三币,珠玉为上,金次之,钱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