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襦袴歌

    源见“歌五袴”。对官吏惠民德政的颂歌。唐张玄晏《授李思敬武军李继颜保大军节度使制》:“不乏循良之称,亟彰持重之名,继成襦袴之歌,显著山河之誓。”【词语襦袴歌】   汉语大词典:襦袴歌

  • 陶菊

    同“陶家菊”。唐杜牧《将赴湖州留题庭菊》诗:“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词语陶菊】   汉语大词典:陶菊

  • 海桑

    同“沧海桑田”。宋刘辰翁《摸鱼儿.和巽吾留别韵》词:“懒能看,海桑世界,风花过眼如传。”【词语海桑】   汉语大词典:海桑

  • 杜曲桑麻

    唐.杜甫《曲江》诗:“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杜曲,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唐时为大姓杜氏聚居处,杜曲称北杜,杜固称南杜。杜甫曾居杜曲。后遂以“杜曲桑麻”指在家务农。元.张可久〔双

  • 樗枥

    同“樗栎”。《陈书.蔡景历传》:“《云咸》斯奏,自辍《巴渝》,杞梓方雕,岂盼樗枥。”【词语樗枥】   汉语大词典:樗枥

  • 雪爪

    同“鸿爪雪泥”。清 王景文《粉蝶儿.示学童》套曲:“念沧桑世界等云烟,尚能将雪爪流传。”

  • 豆萁之喻

    同“豆萁相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君房谓信曰:‘相持何乃急。’肇师曰:‘此谓直道而行,乃非豆萁之喻。’”偏正 比喻兄弟相残。语本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 刮目相待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畏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 当阳武库

    《晋书.杜预传》载:晋杜预曾任度支尚书,“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杜预后以平吴等功封征南大将军,进爵当阳县侯。后以“当阳武库”喻多才多能。清毛奇龄《恭

  • 摇手触禁

    喻法令烦琐苛刻,动辄得咎。《汉书.食货志》:“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繁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并列 触,犯;禁,法令。摇一下手便犯法。形容法令苛严。《汉书·食货志下》:“民~,不得耕桑,繇役烦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