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日近长安远

日近长安远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司马绍)数岁,坐元帝(司马睿)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关于此说又见《晋书.明帝纪》。

公元三一一年(永嘉十一年),前赵刘曜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后又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于是西晋遂亡。晋元帝司马睿,在中原南迁士族的支持下,联合江南氏族,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晋明帝数岁时,一次长安来人与元帝闲谈,当元帝问明帝长安和日哪个远时,明帝回答说:“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为彰明帝的聪明,第二天在朝臣宴会上,再次问他这个问题时,明帝却回答说“日近”。这使元帝大为吃惊,问他为什么改变了昨日的答话,明帝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后因以“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八出“沈江”:“〔锦缠道〕哭声动九原,日近长安远。加鞭,云里指宫殿。”


其他 长安,古都,今西安。太阳看得见,觉得近;京城长安看不见,所以觉得远。比喻远离京城,却又向往京城。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清·孔尚任《桃花扇》:“跨上白骡鞯,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加鞭,云里指宫殿。”△多用于描写故国情怀。


【典源】《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初学记》卷一引南朝梁·刘劭《幼童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东晋明帝司马绍年数岁时,有次坐其父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他洛阳的情况,不禁流泪。司马绍问为什么哭?元帝告诉他因为中原动乱,皇室东渡长江的经过。又问司马绍:“你觉着长安与太阳哪个远?”司马绍答:“太阳远,从未听过有人从太阳边来,因此知道。”元帝很惊异。第二天会集群臣宴会,告诉他们这回事,又问司马绍这个问题。司马绍答道:“太阳近。”元帝奇怪,问:“你怎么与昨天回答的不一样?”司马绍说:“举头只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不得接近皇帝,蒙受赏识; 或指向往京都、朝廷而无法达到。

【典形】 长安不见、长安近、长安日、长安日近、长安远、日近长安远、日远长安、知日近、长安近日边、出门望长安、洛阳远如日、举头唯见月。

【示例】

〔长安不见〕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近〕 清·赵翼《哭璞涵之讣》:“空悬望眼长安近,欲返遗骸蜀道难。”

〔长安日〕 唐·岑参《忆长安曲》之一:“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

〔长安日近〕 明 · 汤显祖 《紫钗记》:“回首长安日近,东方送使君,南陌恨闺人。”

〔长安远〕 唐·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

〔日近长安远〕 清·孔尚任《桃花扇》:“日近长安远,加鞭,云里指宫殿。”

〔日远长安〕唐·骆宾王《上廉察使启》:“既而日远长发,出蓬门而西笑;云飘吴会,遥松浦以南浮。”

〔知日近〕 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举首长安知日近,肯留河上再迁延。”


【词语日近长安远】  成语:日近长安远汉语词典:日近长安远

猜你喜欢

  • 惟云甲子

    《南史.隐逸.陶潜传》:“陶潜字渊明,寻阳柴桑人。……自以曾祖(陶侃)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晋陶

  • 懔懔生气,厌厌九泉

    《世说新语.品藻》:“庾道季(庾龢)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曹蜍,本名曹茂之,彭城人,蜍是其小字,官尚书郎。李志,字温祖,江夏钟武人,官员

  • 满床笏

    笏(hù护):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笏板搁置满床。形容一门多人为官,家族显赫。典出唐崔神庆父子事迹。崔神庆,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人,生卒年代不详。则天时,累迁

  • 善和

    唐柳宗元《寄许孟容书》:“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后因以“善和”借指藏书。宋刘克庄《转调二郎神》词:“幸有善和书堪读,何必然藜芸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余小子遭时多故,

  • 梁鸿

    源见“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后以“梁鸿”喻指丈夫,亦指贤夫。明张煌言《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之一:“尺牍胡然至,寒温不自通……鹿车谁共挽,羞杀是梁鸿。”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

  • 空谷白驹

    源见“白驹空谷”。比喻隐居的贤士、友人。元范梈《谢冷架阁春日东麓见怀》诗:“空谷白驹消息迟,东风杨柳万烟丝。”偏正 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幽谷中放着一匹骏马不被使用。比喻不能任用贤能。也比喻十分难得的事物。

  • 莲烛

    同“金莲花炬”。宋刘筠《灯夕寄内翰虢略公》诗:“帘卷交疏莲烛密,通中枕上独闻铃。”【词语莲烛】   汉语大词典:莲烛

  • 紫豉羹吴莼

    源见“千里莼羹”。指乡土特产美味。元周权《次韵徐景瑞席上》:“且安粗粝槃涧滨,未厌紫豉羹吴莼。”

  • 龙夜

    源见“鱼龙夜”。指秋日。清 丘逢甲《天上》诗:“漠漠虫沙仙脱节,冥冥龙夜客哀秋。”【词语龙夜】   汉语大词典:龙夜

  • 巨灵

    传说中汉武帝时的矮人。《太平御览》卷三七八引《汉武故事》:“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短人: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