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原指既有高深的知识,又有雅致的风度。后来常用于形容人举止斯文,态度闲雅。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文人的一般要求。他认为,如果朴实超过了文采,不免陷于粗野;而文采超过朴实,则又陷于虚夸。朴实和文采配合得当,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君子。

【出典】: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例句】:

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位,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也。” 《古今杂剧》元《费唐臣贬黄州》三:“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毛泽东选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主谓 彬彬,谐调配合。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镜花缘》15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极其清秀。”△褒义。多用于举止态度方面。→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温柔敦厚 斯斯文文 ↔袒裼裸裎 敞胸露怀暴戾恣睢。也作“彬彬文质”、“文质斌斌”。


解释文:文雅。质:朴实。彬彬:文质各占一半的形貌。形容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采,又很朴实。后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要既文雅又朴实。他说:“如果过于朴实,使得朴实超过了文雅,就显得粗陋;如果过于文雅,使得文雅超过了朴实,则会显得浮华。只有文雅和朴实各占一半,配合得当,才是君子。”

孔子对于质和文的论述,其实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后代将其加以推广,应用到为人处世、撰文写作等许多方面,总体要求是内容要与形式配合得当,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称得上完美、完善。

近义温文尔雅

例句

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


【词语文质彬彬】  成语:文质彬彬汉语词典:文质彬彬

猜你喜欢

  • 鲍叔义

    同“鲍叔交”。唐高適《宋中遇陈二》诗:“常忝鲍叔义,所期王佐才。”

  • 不蔓不支

    见“不蔓不枝”。欧阳予倩《谈昆剧〈十五贯〉和〈长生殿〉的演出》:“现在台上演的把熊友蕙和侯三姑的一般情节删去,只留熊友兰与苏戌娟的一条线,干干净净八场戏,~,我以为异常好。”【词语不蔓不支】  成语:

  • 高掌远蹠

    源见“巨灵擘山”。比喻非凡的开拓气魄。梁启超《托辣斯与帝国主义之关系》:“今也以高掌远蹠之概,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并列 传说华岳本为一山,河神手擘脚踢,将其分开为二,以通河流。后因以比喻规模巨大

  • 三瓦四舍

    见“三瓦两舍”。《荡寇志》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的奉迎。”【词语三瓦四舍】  成语:三瓦四舍

  • 碧翁翁

    源见“碧城”。又宋 陶穀《清异录.天文》:“晋出帝不善诗,时为俳谐语,咏天诗曰:‘高平上监碧翁翁。’”因以“碧翁翁”戏称天公。清 梁章鉅《浪迹丛谈.喜雪唱和诗》:“〔吴笏庵〕又叠韵云:……试为举头应更

  • 存孤嗣赵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载:春秋时,晋国大臣屠岸贾杀死赵朔并灭其族。赵朔的妻子生下一个遗腹子,藏在宫里。“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

  • 阳台人

    源见“巫山云雨”。指神女。泛指情人。宋仲殊《念奴娇.夏日避暑》词:“吹断舞影歌声,阳台人去,有当年池阁。”

  • 客星

    源见“乘槎”。喻指客人或客居者。唐罗邺《行次》诗:“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明徐熥《访梅禹金秦淮客舍》诗:“舟过长干问客星,风流不用叹飘零。”《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

  • 洛浦凌波

    源见“洛神”。形容荷花、水仙等出水的美好姿态。宋杨泽民《塞翁吟.芙蓉》词:“水木两芙蓉,低疑洛浦凌波步,高如弄玉凌空。”清查慎行《沁园春.虎丘买水仙戏填一阕》词:“洛浦凌波,汉皋捐佩,想像冰肌映玉颜。

  • 妇人醇酒

    同“醇酒妇人”。宁调元《燕京杂诗》之二:“容易河阳丝两鬓,妇人醇酒未应怜。”并列 沉湎于美女好酒。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公子(无忌)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